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听闻此书,品读经典,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使我深有所感。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信,对青少年关心的话题,读书、升学、作文、做人、修身、谈情、恋爱等做了探讨,劝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眼光要深远,夯实基础,勿贪图世俗名利。“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对于现在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

        有人说20岁读朱光潜觉得醍醐灌顶、满心欢喜,30岁再读则会彻夜难眠、甚至难以读下去,朱光潜不是鲁迅,不会讽刺庸人们的存在,但他所写的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却也一样直戳人心、使人汗颜,也一样让人愧对自己的成长。看完这本书,我深以为然。

       在《谈读书》中,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边落伍退后。试问:没有一个读书的习惯,用什么在闲暇时可以用来寄托心神的东西呢?凡人都越老越麻木,如等到以后再有所培养,便寻不出其中趣味。

       在《谈动》中,先生谈到了烦恼与闲愁,这句“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可谓经典。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我们年轻,我们生机旺盛,当我们闲下来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愁苦的情绪,所以我们要“多动”,活得尽性。我们可以进行自己喜欢的运动,也可以随便找些事情做。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在《谈静》中,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一半得之于感受。本节主要讲述的是感受,是领略,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先生所谓的静指的是心界的空灵,不是物界的沉寂。我们应该偶尔放空自己,丢开一切,悠然遐想。这样才容易在忙碌与喧嚣中感受乐趣。

       在《情与理》中,先生花了较大篇幅去论述,引用了许多事例去佐证。最终告诉了我们: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know),我们更要能够感(feel)。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情与理可以说是让很多人困惑的话题,至少我对二者的关系是困惑的,而这封信清楚明白的给我们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思想给予引导。

        “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这是《谈摆脱》中的话,我以为很是有道理。信的结尾先生虽说自己仍觉得还没有把摆脱的道理说透,但是信中的“禾”、“禹”、陶渊明等人的例子都很有说服力,摆脱不开就是人生悲剧的起源。所以我们应该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效率”决不是估定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看重人的成分,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要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为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如果它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工作,虽然结果失败了,我们也得承认它是有价值的。这是《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在这个时代,获取知识,欣赏名作比以前容易的太多,以致我们没有了应有的珍惜与敬意,没有了前人的苦心与热情。我们容易轻浮粗率。这是很不好的,我们应该学习那种“三年不窥园,十年得一赋”的品格。

        在所有的十二封信中,最喜欢还是这封《谈人生与我》。“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的总结可谓精辟到了极点。我想,先生是想告诉我们应该顺着自然本性生活。

         全部的十二封信,没有一句具有鲁迅先生那种当头棒喝式的讽刺与不满,但其中描述的青年人应有的精神面貌却依然可以让我们羞愤难当。我想,读完先生这十二封信,我会向着信中描述的方向努力。同时,也希望大家可以找时间读一读。篇幅不长,一个下午足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