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庭在大时代下的无能为力”

读巴金《寒夜》有感

是第二遍读巴金的《寒夜》了,汪文宣的痛蔓延到我身体上,只想苦痛地蜷起身体。“谁又有什么错呢?”这不过是一个文人的悲剧,这一个家庭的苦难,一个时代的缩影。汪文宣是有过希望和理想的,那个纷乱的时代让一切化为泡沫。抗战胜利后,时局变好了吗?有些更坏了。文人最能感知到时代的动荡,他们的目光太多深刻,他们的感觉更加敏锐。他是个“老好人”,他不过是一个随时可以被牺牲掉的老好人罢了,所以只能看着他一步步走向死亡,走向他“简陋的新居”!正是可以想象有一个年轻时意气风发、饱含教育理想的汪文宣,便更为这个三十五岁本处于生命旺盛期、却被肺病摧残的中年人痛苦,我看着所有人带着怜悯和同情注视着他,看着这个文人的软弱,委屈求全,看到他的隐忍和不公的遭遇。他断气时沉默地求着“公平”,窗外的人们在庆祝胜利,锣鼓喧天,一个人的死亡,不过像时代的一粒尘轻轻被擦去了。

不同于巴金在《家》里面为觉慧的家庭出走安排了一个充满希冀的未来,《寒夜》里这个简单的家庭在时局动态下显得更加摇摇欲坠,《寒夜》更像是40年代文人命运的另一面镜子,封建保守顽固的旧家长和新生派向往自由活力的小资产阶级共存,更为直观现实的生活化图景让新旧思想的冲突更为激烈和深刻。巴金写实写的太真了,它比鲁迅《伤逝》里面涓生和子君的结局还要苦痛,让我们更加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结合的脆弱性,以及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曾树生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新式女性,她对自由和安逸生活的追求,显示出她的依附性和脆弱性,巴金用大量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理想的磨灭、人性在生活重压下的挣扎妥协。对于他们的爱情,我们看不到他们对于命运抗争的痕迹,处处充满妥协和矛盾。他们因爱情勇敢选择自由的结合,却仍然被守旧的一面和自身的脆弱走向分崩离析。故事整体扑上灰蒙蒙的雾,就像常年被雾笼罩着的重庆,像凄清冷淡看不到光明的寒夜。

巴金是善于“小处着笔”的,却又从一个小家庭小文人的视角写出广阔的时代,有吝啬刻薄冷漠的周主任,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上层社会;但更多的是着眼于那些鲜活的在夹缝中生存的生命一步步在苦难中离去。那个深夜卖“炒米糖开水”的老人死去了,那个有理想抱负新婚的唐柏青没了,那个和气心善的钟老死去了,街角是寒夜里瑟缩互相依靠的母子。时代把所有新生的、一切充满活力的东西都给摧残了,正像那个十四岁的孩子却有着少年老成的暮气,延续着父亲的生命基调。可怕的不只是寒夜,还有看不见希望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家庭在大时代下的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