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书闲谈

空闲无聊之际,偶尔会看看闲书。不为陶冶情操或者修身养性,只为着打发打发时间,消遣一下。

比较喜欢看那种杂书,不同于名著有名以及有深度,但是也能给予你一点点思考,而且这种书很适合打发时间。话说起来,我看过的书并不算多(言情小说算进来的话…可能多一点点)。只提几本比较有印象的书吧。

第一本比较有印象的应该是苏童的《妻妾成群》。

这本书后来被张艺谋导演搬上了大荧幕,改名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巩俐主演。也出现在我们大学英语选修教材的某一页,那章的主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及其作品。其实这本书挺有名了,毕竟是大师写的东西。

但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带着多少对名著的敬重,而是把它当做一本类似言情的小说去看。但是这么说又不大合适,毕竟它的价值远非小言所能比拟。与一般大师作品给我的印象有些不同,它不会让我看几页就不太想再翻下去,反而让我如获至宝地翻到最后一页才能安然入睡。

简单来讲,它就是讲了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十九岁时嫁进陈府,成为五十多岁的陈老爷的四太太,后来在太太们的一系列勾心斗角中成功被逼疯的故事。唔,这么介绍似乎太简单粗暴了点。不过,不要把它想象得和某些宫斗剧一样,纯粹停留在女人间那些尔虞我诈(好吧,有时把宫斗说得高一点,就是女人后宫的争斗和前朝是紧密相关的云云)。《妻妾成群》的作者——苏童,是位男作家。但是他的文字真的太灵动、太妙不可言了。读起来非常有韵味。有机会或许可以写写《妻妾成群》的读后感。


第二本是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是的,就是那个演员陈坤。这本书前半部分类似于他的自传。他写了自己的一些童年经历还有成长过程。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家境不好,好像高中后参加了东方歌舞团,后来陪朋友去参加演员的试镜,结果朋友落选,他入选了。话说我发现好多都这样,明明是陪别人去干什么,结果别人倒成了配角。唔,这算题外话了。后来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之后凭借俊朗的外形以及还算有点悟性的演技慢慢有名气了起来。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有很深印象的是他里面提及自己从家境拮据到“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这一切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他一下感觉难以适从。毕竟是从贫苦家庭出身,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而突然一下,从前多么渴望的东西就这么简单地就得到了,而且是以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数额,确实也容易让人的心里产生不适感。

很多穷怕了的人一夜暴富后心理极易产生偏激,于是有了“暴发户”。他说,这些突如其来的名与利让他不由得产生一种类似罪恶感的东西,觉得自己不配获得这些。那阵子他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总觉得自己可能会明天就死掉,对那些财产没有一点点安全感。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银行卡什么的全部交给他妈妈。这段文字让我有些震撼。也从这些内容里看到陈坤写这本书的真诚。

后半部分是说他发起的一个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主旨是用行走本能让内心得到安静的力量。后面的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只知道他第一次做这个项目是在北京的高校里筛选十位大学生和他一起去西藏。这个过程里他全程自费资助最终选出的十位大学生和他一起在西藏行走。

行走过程中有些磕碰,比如陈坤在出发前就有“禁语”的约定,但是有时大学生们走着走着不自觉就讲话了。这让他感到非常恼火。大学生们也烦躁起来,觉得这样的约定没必要。两方争执不下,有人甚至火气蹭上来,说:“我们不过就是陪着你在作秀!”看到这里,我真佩服那位大学生的勇气。但是陈坤接下来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我陈坤要作秀,有一百种方式,何苦用这一种最蠢最费力不讨好的?”。总的来说,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陈坤很多关于人生还有人生一些关系的思考,据说这本书出版后销量很不错,还让陈坤入选了第七届作家富豪榜。


第三本是亦舒的《我的前半生》。

和溥仪的一本书同名。讲的是一个养尊处优的育有一子一女的美丽家庭主妇在丈夫出轨后不得不自立自强,并终遇良人的励志故事。亦舒被很多人称为“师太”,因为她教导女孩学着聪明,学着现实。她最出名的好像是《喜宝》,一个穷剑桥大学学生女勾搭上富老爷子的故事。里面有句话被很多人奉为至理名言: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有很多钱也是好的,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这话我赞同,不过故事读不下去。

目前读过她几本书中,最喜欢的还是《我的前半生》。亦舒的文字也别有一番味道。有点惜字如金的感觉,给人一种慵懒的姿态,不会赘赘而言,但看完后顿感师太的功力深厚,真真四两拨千斤之感。不说废话,她的小说一般都只有100多kb,读完也用不了多久,却回味无穷,韵味十足。

《我的前半生》里主人公名叫子君。起初得知丈夫的出轨她一脸懵逼,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几乎没怎么接触过社会的她不得不靠着女强人朋友帮她找了份工作。薪资微薄,本来十分不满意的她,迫于现实也得干下去。

慢慢地她变得积极起来。整个人焕然一新,工作使她精神抖擞,不复全职主妇时的懒散。如此倒让前夫回心转意,她开始时以为会恨他很久,后来才明白“最佳的报复是发自内心的冷淡,何必花力气去恨不相关的人?”

亦舒书里的人物大都经历落寞后转而人生一片光明与美好。虽说似乎理想化了些,但不能因此就否认现实有这样的存在。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看见过或者没经历过就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事情。《我的前半生》后来被拍成电视剧了,和小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第四本是于娟的《此生未完成》。

于娟是一位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本科读的上海交通大学,后来去了挪威深造,最后在上海复旦大学读博。如此令人骄傲的学历,丈夫也是上海交大的副教授。然而当她初为人母时,却被诊断出自己得了乳腺癌。不得不说,蛮悲催的。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书,刚刚人生要开始起步了,却被告知人生已经所剩无几。她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多里写下抗癌日记。字里行间反而透出一份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

看她的这本书时,我感慨万分,在生命面前,人生那些其他的琐事又算得了什么呢?她写道:活着就是王道。里面她用自己的经历警醒世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她曾多次为了学业苦拼,习惯熬夜;海吃胡吃,婚后一味去适应夫家的饮食(她丈夫是海边长大的)……还有一些也是国内这个大环境导致的,上海的癌症患者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还有很多食品安全、家具甲醛含量的问题,都是国内不可避免的。

里面她还提到一个故事,病房里总会接触到别的病人,病人之间也往往容易培养出很深的情谊,毕竟同病相怜。有一个女人也和她年龄相仿,于娟叫她刘姐,同样也羅患癌症,刘姐的孩子比她的还小一点。于娟和她成了很好的病友。后来刘姐妈妈的同事陈XX向她们自述她也曾是个乳腺癌晚期患者,还说她是杨神医医好的。

“这位杨神医的治病理念是饥饿疗法+中医疗法。只吃葡萄芋艿,切断癌细胞供给的营养。然后中医杀灭。他的中药,从养肝开始,从血液里根治癌细胞,非但肿瘤可以消失,就是血液里也决不让癌细胞有残留。所以经他治疗后癌细胞不会转移,也不复发。”

这是引自《此生未完成》中的一段原话。在生命垂危的病人以及病急乱投医的病人家属面前,最禁不起骗子的“撩拨”,哪怕是高学历的人。虽然刚开始时,于娟也不怎么相信,但是仍然禁不住刘姐妈妈的“要是医院能医好你们的病,如今社会也不会把癌症视为绝症了”的唆使,再加上丈夫是相信了的。毕竟杨神医这套说辞有合理的地方:癌症病人是酸性体质,而葡萄是强碱性食物,癌症患者通过坚持吃中药痊愈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听说过。毕竟没人对癌症有充分的准备和了解。

杨神医叫于娟和刘姐去黄山上养病,理由是环境好利于养病。而他自己则又去周游各地去医治其他病人了,留下别人给她们安排饮食住宿。食物药费一个月3.5万,其实就只是吃点葡萄芋艿+一点中药。两个月下来,整个人基本处于没吃没喝状态。还没有熬到两个月,刘姐已经去世了。

后来每次祭刘姐,她六岁大的儿子总要把米饭盛得很满很满,并且一直说他妈妈是饿死的。刘姐去世的第二天,她妈妈就神速地销毁了她所有的病历资料,还对女婿一口咬定她女儿就是病死的。如果说母亲看女儿死了,万念俱灰没心复仇可以理解,但怎可在丧女悲恸之际还能保持如此强大的精神阻止女婿报案、销毁证据呢?

于娟成了那次黄山之行中唯一的幸存者,同行去治病的一共三个。骗子不但骗取钱财,还严重耽误病人的治疗。不进食更是缩短了本就不长的病人寿命。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来: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贱凶残到如此地步。

人总是在被骗时恍惚,在被骗后恍然。至于故事的后续,杨神医以及那位指引于娟她们差点走上绝路的陈XX其实都是有来路的人。刘姐妈妈我也不明白她是怎么的……刘姐的丈夫一直想告官司,于娟也尽最大的努力表示可以出庭作证,然而于娟拖着千疮百孔的病体也只撑到了2011年……

看完《此生未完成》时,对于娟的乐观抗病钦佩不已,也同时看到了某些已经泯灭了的人性。趁着还年轻,好好珍惜自己的身体吧。没有好的身体,一切都无从谈起。

唔,似乎扯得有点长了。就此搁笔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书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