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欧洲,曾有一个被称为“吟游诗人”的群体,他们拿着心爱的乐器,在欧洲各地四处游荡,用动人的音乐换取面包和牛奶。一位心怀诗与远方的俊俏少年、一支外表古老却拥有悠扬音色的长笛、一首抒情又浪漫的小调,便是大多数人对吟游诗人的印象。
然而,在中世纪的德国,却流传着另外一则充满不详意味的传说。这则传说最早出自格林兄弟的《德国童话》,他们写道,1284年,一个身穿花衣的奇怪男子出现在哈默尔恩市区,手里拿着一根笛子,自称能用音乐消灭鼠害。
市民与这个男人达成了协议,只要他能除掉城中的所有老鼠,就付给他一些报酬。于是,这个男人吹起了笛子,奏起一曲动听的音乐,老鼠们听到乐曲声,不由自主地从洞里走出来,跟在花衣男子身后,一只挨一只地跳进了河里。
然而,哈默尔恩的市民却拒绝支付报酬,于是,深感愤怒的花衣男子再次吹响笛子。这次,一大群四岁以上的小孩子从家里跑了出来,跟在男人身后走进山里,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这个花衣男子,而那些可怜的孩子也永远失踪了。
这个“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在欧洲流传甚广,可谓是家喻户晓。但这绝不仅仅是一则虚构的故事,哲学家莱布尼茨就曾说过:“这则传说中隐藏了某些真实事件。”
被誉为“日本西方社会史研究第一人”的历史学家阿部谨也,对这则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向我们指出:
“不管1284年发生的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尔恩庶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越了时空,直抵我们的内心。当接近产生这种悲伤、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们就超越了单纯解密似的兴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为了揭秘掩盖在传说背后的真相,阿部谨也在自己的新作《花衣魔笛手》一书中,以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切入点,如侦探一般,追踪文献与史料,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阿部谨也翻阅了大量文献,最终发现,在1284年6月26日,确实有130个孩子在德国哈默尔恩市失踪了。之后,他如同一头嗅觉灵敏的猎犬,细密地追踪这件事实化作传说之后,欧洲地区长达四百年的研究史。
阿部谨也发现,此前的欧洲学者对这则传说的猜想多达25种,有人认为,这些孩子作为犹太教仪式的祭品而被杀掉了,有人提出,这些孩子是被修士诱拐到修道院里,还有人认为,这些失踪的孩子很可能被抓了壮丁,成为一批被送入战场的炮灰。
但阿部谨也认为,这些猜想都不足以完全解释这件历史谜团,为了找到历史真相,他找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探寻方向,那就是当时哈默尔恩的市民阶层,以及以“花衣吹笛手”为代表的中世纪贱民阶层。
在详尽调查了15世纪20年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后,阿部谨也发现,那些在法律上、经济上都处于最低位置的底层妇女,特别是寡妇的地位,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这些女性衣着褴褛,在同辈女性等人或是炫耀或是埋怨各自丈夫的闲话中附身坚毅地穿过,她们忍受着男人好色的眼神,一生的期待只放在孩子的成长之上。”
然而,在那个悲惨的时代,底层孩子的未来也完全无望,正如阿部谨也所说,这些出身下贱的孩子,在出生的瞬间就已经处于生命的危险之中。在当时,一对贫贱夫妻生下20个孩子,往往只有一到两个孩子能长大成人。
而且,中世纪的欧洲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饥荒。地处北德意志内陆的哈默尔恩市,仅13世纪就在1205、1217、1218、1225、1226、1227、1271、1272年出现饥馑。很多穷人吃树根、野草、树皮维生,在匈牙利,饥饿的人们甚至将一座山坡吃成了平地!
在饥饿到无法忍耐的时候,中欧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多份历史文献记载,在德国、英国、意大利、波西米亚、都曾发现过在市场上售卖死人肉的例子。
在自己都忍饥挨饿的时代,让孩子饿死的父母,大概终身难忘那种伤痛。他们希望有人替自己把饿死的孩子送到阴界,于是,扮演这个阴界领路人的角色,就是作为吟游诗人的“吹笛人”的形象了。
就这样,那些痛失孩子的底层人民的悲痛,便透过“花衣魔笛手”的传说,穿越时代流传了下去。而后代的人也在各自时代的社会、思想状态中,试图解读这一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
或许,只有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城市底层民众的生活,以及儿童失踪这一异常事件背后的,当时欧洲社会中庶民的生活状态,我们才能透过“花衣魔笛手”的古老传说,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正如阿部谨也所说的那样:
传说的出现,往往会掩饰一些不能宣之于口的真相,既然说不出口,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把传说变成故事,隐晦地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