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认识乡土社会下的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之作,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一些社会的基本特性。无论是费先生撇开当时经济问题,另起炉灶,以全新的视野讲授乡村社会学,还是从费先生在社会学领域研究所做出的贡献来看,都是值得一读的佳作。我的读后感主要对费孝通先生笔下的文字下乡,礼治秩序,血缘与地缘的小部分章节进行论述。


1.愚与智

阅读完本书,留给我映象较为深刻的要数《文字下乡》这一章节了。《文字下乡》的第一句便是“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不可否认的是,十几年前大多数的城市人都认为乡下人“愚”。如果我们仔细回想对于乡下人的看法无非是几点:不识字,没文化,木讷,傻笨。但这个愚字在本书解释,和我们往常所想却是大相径庭。文中说到这样一段话“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绝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而为什么乡下人不识字,真的是他们“愚”以至于识字能力不如城里人吗?显然事实不是这样的。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乡村对文字的需求少也意味着空间和时间上都没有很大的阻隔。从空间上的阻隔来说,在乡土的人都是生老病死都在一个相当的稳定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本身对于周边的事情就已经相当熟悉,人们的肢体、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的交流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从时间上的阻隔来说,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综上所述,乡下人不识字并不能说明他们是愚的,只能说明由于时间空间的格局他们对识字的需求较少。反而是轻易地给别人下“愚”这种定义的行为较“愚”。

2.礼与治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礼”为核心的,在乡土社会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行为是说行为本身是对的,合式的意思。另外,礼治并不等同于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统治。这里的礼治是一种传统,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敬畏之感;传统又是经验的积累,这些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依葫芦画瓢就会有福,人们便渐渐对传统也就产生了敬畏之感。对此种行为与目的间的关系不加以推究,只是做便成为了一种仪式,自然也就成为礼了,礼本身就是按照着仪式做的意思,这是不同于法律的,不需要国家的权利来推行的一种治理方式。

3.血缘与地缘

乡土性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属性,它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现代化的都市中,乡土气息仍旧浓厚。梁漱溟曾说:“西方社会的基石是科学和宗教,而中国没有宗教,只有伦理。”中国社会,历来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后又逐渐发展成为儒学,在社会层面上进行控制的恰恰却是伦理道德,而伦理的基本依据就是血缘,地缘是血缘的延伸。

结语

乡土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模式;是扎根在无数中国人头脑中的数千年不变的观念;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体验。尽管社会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人们脑海中的乡土观念挥之不去。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乡土社会下的中国认识更加深刻。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土中国》:认识乡土社会下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