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以才女的人设红遍大江南北。且不论这份“才女”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重,可本来在娱乐圈里,美貌就不是稀缺的,才气才是。
不过,老徐历来不顾及他人的眼光,活得干脆利落、我行无素的态度,倒是挺让人羡慕的。
她上《朗读者》,说自己是一个善变的人,对什么都喜欢浅尝辄止。
这些年,她除了演戏,还时不时地做个导演拍拍戏。玩累了,就写写书法、画画水彩、鼓捣鼓捣布艺。
步入40岁的她,虽然容貌不减当年,但心态却早已不似小女生那般谨慎和患得患失,她学会了用某种松弛化为柔骨,去拥抱岁月的刀痕。
记得她去参加《圆桌派》,直言现在“根本就不关心男性怎么看自己”。对于婚姻的态度,她称自己并不是所谓的不婚主义,而是婚姻无所谓主义。
她用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去对抗所有的非议。
冻卵、每一次的绯闻、开办电子杂志……她并不在乎,是否活出了大众眼中应有的样子,她只愿意活出她想要的样子,比起讨好别人,她更喜欢专心致志地讨好自己。
没有合适的铠甲,也无多余的软肋,活得洒脱,过得自在,可谓是理想的人生状态。
一部新综艺《奇遇人生》,有一期请到了范晓萱
屏幕里,这个40岁满头金发的“大女孩”恬淡澄澈,和阿雅在新疆喀纳斯的黄昏与清晨,裹着一条毯子,谈青春过往,谈人生方向。
原来,人一旦做回了自己,卸掉了身上背负的无形枷锁,整个人会变得轻盈起来,逆岁月之流飞翔,而不是重重地摔落。
那个蹦蹦跳跳地唱着“健康歌”、“我爱洗澡”的范晓萱,曾经被包装得如此甜美可人,就像一个邻家妹妹一样陪我们长大。
可当我们都以为这就是范晓萱的时候,她却用纹身、耳洞向世人宣布了她的反抗。
她并不想用人设刻画一个虚假的自我,她只想用音乐惊艳四方。
2007年,30岁的范晓萱用自己的钱建立了独立唱片公司,组建了100%乐队,发行了第一张摇滚专辑《突破》。
所有人都说,范晓萱变了。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并不是变了,而是终于做回了自己。
她用一整个沉重的青春,艰难地与那个大家都能“看见”她的世界对抗。因为每一次的“被看见”都成为她做回自己的绊脚石。
她说,一个人,心里明明有一座火山,却要扮演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她曾在日记“乱写”中写道:
“我只是在长大的路上,有了自己所喜欢,所不喜欢,所追求,所放弃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结合起来,变成了全世界只有一个的‘范晓萱’。
没有对错,没有超越或落后,那只是一个人的喜恶而已,而我期许的,就是舒服而安心地当我的‘范晓萱’。”
在范晓萱看来,是否会因为追求自我而流失掉庞大的歌迷群,这样的事情是自己所无法把控的。对于她来说,唯一可以把控的事情,就是努力做自己。
范晓萱用她的坚持和倔强告诉我们:“做自己”这件事,从来都很难,但再难也是值得的。
不怕前路坎坷崎岖,不怕要与全世界为敌,不怕与世人的期许背道而驰,怕就怕我们总想要成为很多人,却从来没想过要成为我自己。
金庸逝世的时候,许多人都伤感地评论“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时代”,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
但再看看,不论是徐静蕾、范晓萱、王菲……曾经那些我们儿时喜欢过、关注过的偶像,不仅陪我们长大,更陪着我们一起成长。
早已步入中年的他们,依然在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如何站在世界的背面,和自我好好相处。
更有趣的是,她们似乎都在说着同一个道理:
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做自己的偶像的时代,我们追着别人脚步的前半生已经在逐渐隐去,后半生,我们要当好自己的主角。
或许,“平权”之路的艰难,并非要整个社会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去肯定女性的付出。而是需要穿越女性的身份,去看见她们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拥有的基本权利。
而对于女性自己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在整个社会、世俗的舆论与偏见下,看见我们自己。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不上班,一心一意照顾家庭与孩子;我们也可以选择继续上班,在职场中发光发热。
我们可以选择结婚生子,和所爱的人组建家庭育养孩子;我们当然也可以选择不结婚不生子,一个人好好过完一生或者仅仅和相爱的人在一起。
但无论我们做什么选择,都应该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是“我”所做的决定,而不是为了某个人、某种眼光、某个“应当如此”。
当整个社会,都能在与人无害的前提下,给予足够的宽容给每一个小小的“个体”,允许、支持甚至帮助他们“成为自己”,才是所谓最好的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