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碎碎问之小试牛刀
最近在听评课的过程中,经常听老师们提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大致意思为不要人为的把文本肢解成一个一个的片段,拉着孩子按部就班的一段段“赏析”。而是能通过“大问题”巧妙的架起整节课,给孩子一个完整的阅读感受。
今天在班里讲了《最后一头战象》,初步尝试了一下通过主问题来设计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意外的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丰富,我愿意花时间记录下这节课几个精彩的瞬间。
《最后一头战象》是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课前交流得知,沈石溪的作品其实孩子们都不陌生了。但是这是第一次,我们一起在课上共读他的文章。上课前我问大家:“读过《最后一头战象》原文的同学请举手”班里一半的孩子举起了手。于是我分别让举手的同学说说你觉得原文和课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孙率先举手说:“我觉得课文对原文进行了美化,原文中波农丁他们是去偷象牙的,而课文省去了这一部分。”
小胡说:“只读课文有些地方情感是体会不了的,而这些内容原文当中都有更细致的描写”
小康说:“作者想将课文变的精简,结果却适得其反,使得整篇文章断断续续,让读者感受不到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读课文时会有疑问:“为什么嘎梭要披带象鞍?”“嘎梭凭吊战场之后又是怎么走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原文中却将每一个背景都描绘与衬托的清清楚楚。
这一环节最让我欣慰的是有5个孩子是本身没看过原文,在预习课文时看到注释中说“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于是主动去找来原文阅读。看来我们的《寂寞鸥灵》没有白读,孩子们能有意识的去想着读原文,算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从语文角度来看,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画面感。所以我将主问题设计为:课文中的哪个场景或者画面最让你感动,并说说你的理由。
前几个同学说的比较空洞,只是架空于文本之上,泛泛的谈自己的感受,于是我给孩子们做了个示范,赏析了第20段。(赏析内容是听师傅课后现学现卖的)打了样之后,孩子们的思路像是瞬间被打开了一样。
小胡说:“让我最受触动的是嘎羧掘墓自葬的场景,我们躲在远处看他的身体,一寸一寸的往下沉等句子。想想看一头英勇的战象,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在26年后重新披挂象鞍,回到昔日战场,掘墓自葬,与以往战友同眠于地下,这是一个感伤而悲壮的场景,让一个人这样做谈何容易,何况是一头象,每当读到这里,总会引起我的沉思,象再怎么有灵性,在我的印象里也不可能聪明到怀旧自葬的地步,可是嘎羧办到了,当今人们都是冷冰冰的,没有什么情感,何况是动物是什么样的感情?还能让老象嘎羧在垂暮之年还想起当年的英武,英雄老了,可心还年轻,英雄幸存了下来,可终究他选择的归宿是烈士墓,我觉得感受的遗体的确是高贵的。”
小韩说:“最令我感动的是,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它慢慢地从土地上消失……我从自己的心底里为嘎羧的坚持不懈鼓掌,他是一头战象,它本来会葬在战场,可是被村民救下,20多年了,它从来都没有忘记当年的场景,26年后它重回战场,它的生命已快走到了尽头,它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已用尽了力气。或许在它的心中,自己应该和战友在一起吧。”
,方舟说:“我最喜欢23页的14段,嘎羧的吼声打动了我,这段话十分有画面感,既震撼又凄凉,把嘎羧刻画的栩栩如生,嘎羧的吼声也很振奋人心,联系上下文便知道这段场景是嘎羧去百象冢前的时刻,使人声泪俱下,鱼儿跳出水面的刻画也是为了衬托嘎羧,用笔巧妙,文字优美。嘎羧的悲伤能使读者也感受到悲伤,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相麟说:“最让我感动的是,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模糊的大字‘百象冢’。我一开始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觉得很震撼,因为在抗日时期,无数的人为了保家魏国,一个又一个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大象也不例外,80多头象也献出了生命,他们奋勇杀敌,最后重创了日本侵略者,文中说石碑上有一点破旧,但是那三个大字还存在,表达了,大象们虽然战死了,但是他们的功绩却永世长存。”
子轩说:“我想说,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到非常伤感,因为在战争时期,连动物们也要去战斗,包括大象,也要为这个恶劣的世界做斗争……最后嘎羧发出欧—欧震耳欲聋的吼声,可能是对战友们的对话,也许它在说:生在一起,死在一起。”
洪瑞说:“我最喜欢第14段,他说在年轻的时候,跟随队伍与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那曾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到了中年与晚年,曾经并肩作战的队友都一一倒下了,从此伴随他的只有一个破旧的小楼,到了晚年,他不禁想起曾经的辉煌,颇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觉。很多人都说嘎羧的死是凄凉的,其实不是,那不仅是嘎羧肉体的解脱,也是让自己的辉煌之处成为自己最后的归宿,其实是非常幸福的。”
子溪说:“我最喜欢嘎羧重回战场那一部分,这段话描述了嘎羧回到以前战场时的场景,古时候士兵要不然就是国破家亡,要么战死沙场,绝不能后退,在几乎是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只有嘎羧被大家救回来了,这对它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它又何尝不想和战友战死沙场?可惜,它却和战友们阴阳两隔了。”
宸言说:“我最喜欢它站在江滩上的卵石上,久久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我认为这是全文最悲壮的一段,东风无情,象有情,二十六个春秋过去,作为一头曾经的战象,她已经孤零零的在村中活了许久,我们很难体会大象得知只有自己幸免战死时的心情,悲伤?幸福?凄凉?可能更多的是伤心无奈,突然想起曾经抗日剧上的一幕,在一片毫无生机,血流成河的战场上,幸存人的战友努力抱着他,而他却一直大喊让我死,他们都死了,为什么我们还活着?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改编一下可能就是夕阳西下,断肠象在天涯……”
雅琪说:“其实读着读着,我想到了我们暑假给孟老师录视频,致橡树里的一句话,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26年嘎羧如退役一样,而它必须以一位士兵的形象陪伴在战友身边,与其说嘎羧见到象鞍感动是因为想念过去,更不如说是为了完成一件必须完成的仪式,象鞍是它职业的象征,象征着过去的辉煌豪迈,象鞍是它的名片,标志着它浴血搏杀的证据,象鞍把它和战友们联系到一起,临终时也要挂着这个名片,才有资格和战友们在一起……”
其实孩子们的精彩之处远不仅是这些,脑容量有限的我只能挑印象深刻的记录下来。我非常庆幸这节课没有用课件一点一点牵着孩子往下顺,如果那样,我将错过这么多有价值的回答,大概,让孩子发生真实性学习就是这样吧。
语文学习真的很有意思,它能通过文字的描述,把人与环境再现在我们眼前。如果文字过于平铺直叙,那么大概也不能引发读者对画面对想象,从而对作品没有深刻印象。相反,如果你的脑海中没有真实的画面和场景作为基础,你的文字也会变得简单粗糙,在别人细读后就会破绽百出。对于小说这一文体,我想最大的价值大概就是通过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具有的品格特征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