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19 管好自己,你就是宇宙之王

解读《万物简史》系列6-3:管好自己,你就是宇宙之王

文/杜豆豆


生命的每一次勇敢,都是大事件

1

生命是个古怪的东西。起步时迫不及待地往前奔,但开始后似乎宁愿慢悠悠地过安稳日子了。

想想地衣这种植物。它的生命力如此顽强,能活在光秃秃的石头上,而生长起来,却是如此之慢。餐盘大小的地衣,都有可能已经年过千岁了。人会为了意义而活。可生命对地衣来说是什么?活着,再多苦难,只为了多活一会儿。

这情景的确很感人,它似乎在努力向你证明:再小的生命,也会为了存在而活着。但是,只要活着就好,不必大有所为。

因为,地球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将46亿年压缩成一天,人类不过才出现了1分17秒而已。大部分的时间里,环境是极其恶劣的,生命随时会面临灭绝。而且,生命越是复杂,好像灭绝得越快。所以,更多的生命并不愿冒着生死危险,试图去主动改变。

因此,生命的每一次勇敢,都是大事件。

比如,生命离开海洋,踏上可怕的陆地。完全不同的两种环境,迫使动物们不得不从内到外改变自己:长出结实的脊骨,学会从空气中摄取氧气。它们之所以要如此,是因为水下环境越来越危险,陆地在渐渐合并,而且海里还出现了鲨鱼这种捕猎杀手。

不是不能改变,而是没有逼到份儿上。

2

有威胁的压力,才有改变的动力。

4.5亿年前,植物开始占领陆地,伴随而来的还有螨虫和其他动物,陆地一度成了小虫子的世界。

直到又过了5000万年,大点儿的动物才从水里爬出来。当时,高达35%含氧量的环境,让适应了从空气中吸收氧气的动植物疯狂生长,甚至出现了两米多长的节肢动物,乌鸦一样大的蜻蜓,40米高的石松。为了躲避觅食的动物,昆虫还学会了飞行。

陆地脊椎动物出现了,比如长着四足的鱼。这之后,陆地上的生命开始热闹起来,先后出现了四大王朝。

第一个大王朝是行动缓慢笨重的原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比如异齿龙。第二个是原始哺乳类的兽孔目爬行动物。它们的表亲双孔亚纲,进化出了恐龙,形成了第三个王朝——恐龙时代。最后一个,就是现在的哺乳动物时代了。

尼采说:“那些打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孙子说:“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用在地球生物的进化上,也不无道理。因为每次突破性的进化,背后的原动力没别的,几乎都是两个字:灭绝。

据说生命起步以来,地球上的生物存在估计有4万亿种,但99.9%都已经灭绝了。而复杂物种存在的平均时间是400万年,让人类尴尬的是,这恰恰是人类迄今为止存在的时间。

大灾难爆发,老物种灭绝,新物种出现。地球就这样一代代更新、进化,保持着活力。

至今,地球已经目睹了5次大灭绝,分别在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和白垩纪。奥陶纪和泥盆纪消灭了80%多,三叠纪和白垩纪消灭了70%多。最厉害的是二叠纪灭绝,至少95%的物种消失了。

至于灭绝的原因,至今还是个谜。科学家们提出了20多种假设,比如温度剧变、缺氧、传染病、太阳耀斑、彗星撞击等等,但似乎都不能自圆其说。

之所以找不出灭绝原因,还有一个问题是太缺少化石记录。即便是小朋友们熟悉的恐龙,其实也根本没有真正的骨骼化石。那些你在展览馆看到的,都不过是模型而已。

3

生命的进程多灾多难,生命的出现却是丰富多彩的。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动植物,没有人说得清楚。你去植物园逛一圈,就能体会到自己的知识有多匮乏。但这也怨不得你,因为信息实在太多了。

这些庞大的信息,当然更让科学家们挠头,他们要整理新的信息,还要和旧的物种比较,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体系混乱,标准也让人无法恭维。

就像斯威夫特在诗中所指出的:“博物学家注意到,一个跳蚤捕食较小的跳蚤;较小的跳蚤还有更小的跳蚤可以咬。哪是尽头谁知晓。”

好在有个人终于出现了,他就是生物学家卡尔·林奈

他发明了新的分类体系,按照生理特征来分类,提出了双名命名法,至今仍然是该体系的核心。他曾把动物界分为: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鱼类、昆虫类和蠕虫六类。后来又创建了许多新的种类,如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类。

不幸的是,新的分类法在各国实行的并不统一,直到1902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博物学家们才开始采用了统一的法则。

但事实上,即使到今天,分类体系还是混乱的,不同门类区分含糊不清,物种叫法不一。就拿草来说,有几种居然被命名了20次。《美国草志》发布了密密麻麻200页清理同义词。

4

把东西整理得有条不紊,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然“断舍离”也不会如此流行。

单单250种灵长目动物,有位科学家就花了40年时间才整理出来,更不要说这颗行星上的2万种地衣、5万种软体动物或者40万种甲虫。

说来说去,物种的发现也好,分类和命名也罢,科学研究也不过都是刚刚开始起步,我们还了解的太少。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条:

第一点,是大多数生物很小,容易被忽略。比如,你床垫上的200万个微生物,枕头上的4万个微生物。这些小生物,才是这个世界更大的群体。

第二点,是我们没找对地方。比如热带雨林,虽然占地球表面的6%左右,但却是50%以上的动物和三分之二的开花植物的生活场所,但极少有研究人员到此。

第三点,是专门人才不足,没法满足需要,因为要发现和记录的东西实在太多。

最后一点,只能无奈地说:世界太大了,充满了新奇。凡是能有生命的地方,都存在着生命。

或许,你不可能发现世界上的一切,但不正是这种可能的惊喜,让你对这颗行星充满热爱吗?

有惊喜的留白,才有持久的热爱。

有惊喜的留白,才有持久的热爱

5

生命,是令人惊叹的。

有时,我望着自己的一对儿女,常常觉得生命很神奇。想想看,起初就是那么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细胞,受精分裂、复制孕育。忽然有一天,就从我体内爬出来,成了另外一个新的生命。咿呀作语,蹒跚学步,一点点长大,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不管怎么说,你的生命就是这样从一个细胞开始的。从你来到这个世界,直到你离去,你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会维持和保护你。它们带着一整套基因密码,自如地运转着,全心全意为你服务。

你的体内,大概有几百种不同的细胞,它们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活力也各不相同。

比如,你的神经细胞可以伸展到1米长;你的皮肤细胞都是死的,每天有几十亿微小组织从你身上脱落;你的肝脏细胞可以存活几年;你的大脑细胞和你一样长寿,虽然它们的成分每个月都要更新。从你出生起,你大约有1000亿个细胞,每小时丢失500个左右。

细胞这一学科的建立也颇为曲折。

最先描述细胞的是胡克,他用自己发明的30倍率显微镜,最先发现了许多植物身上的小空洞。也正是他,给这些空洞起了个名字:细胞。

可仅仅过了10年,荷兰布料商兼业余研究者列文虎克就制作出了275倍率的显微镜,并于1683年发现了细菌。之后基本停留在此水平。

直到一个半世纪后,生物学家布朗才第一次看到了细胞核。德国人施旺真正认识到细胞是一切生命的物质。19世纪60年代,法国人巴斯德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细胞学说”,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基础。

6

我常喜欢将人体比喻为“小宇宙”。如果你有机会进入体内去访问一个细胞,你就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你会发现,你的身体里流动着电流,这些细胞忙忙碌碌地进行着大规模的化学活动。走入细胞“车间”,你会发现它们的内部构造大体相同,有一层细胞膜、一个细胞核,还有一层细胞质。

如果原子被放大到豌豆大小时,细胞就会变成一个直径800米的球体。它被细胞骨架支撑着,数百万个大大小小的蛋白质、酶、核糖体等等物体,在你身边呼啸而过,相互撞击撕扯。

对你来说,这无疑是个险象环生的地方。不过,也正是这样的相互撞击,才让这些细胞完成了各种工作,保证你的身体能够从食物中摄取能量、聚合新的机构、排出废物、抵抗入侵者、接发信息、进行修补等等。

要完成这些活动,能量的消耗是巨大的。比如,你的心脏每年必须要输出300万升血液来获得新鲜氧气,这容量相当于要装满4个大游泳池,你就想想该要多少能量吧。

好在细胞车间有自己的发电站,站长就是被我们人体细胞俘获的细菌转化而成的线粒体。多亏它们安稳地在你体内寄居,将营养和氧气加工转换成细胞活动所需要的能量——ATP分子,你的身体才能运转正常。

要知道,你体内每个细胞有10亿个ATP分子,2分钟会更新一回,每天你产生和消耗的ATP重量大概是你体重的一半。

细胞也会高贵地死去。它们死前,会兢兢业业地拆掉“车间”,死后别的细胞会来清扫“遗体”。每天都有数十亿个细胞按指令为你而死,可谓是鞠躬尽瘁。

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按指令死去,相反却拼命分裂扩张,这种情况就是癌症,说明你的细胞活动失控了。

你有1000亿个细胞星球,难道还不算个“小宇宙” 吗?

不必在人间称王称霸,管好你自己的小宇宙,你就是宇宙之王。

管好自己,你就是宇宙之王

(未完待续)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May.19 管好自己,你就是宇宙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