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知的核心法则

    不管是做什么行业,提高自己的认知,竞争力的核心法则:刻意练习,学以致用。并非是简单的熟能生巧,而是锻炼自己对不同问题的思考逻辑。这句话很简单,但能做到的还真的不多。因为刻意练习太难了。在这用我的营销之路来给大家分析吧。17年7月份,我参加营销的第一次网络课是李叫兽的14天课程,随后加入营销航班,到现在2月初快上完的科特勒营销。这是我网上上的营销类课程,线下的公司定位课程我也参加过很多,可以说,不管课程的形式如何变,最核心的也就那几点。比如:4P: 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promotion宣传,时代在变,相应的策略要优化,但最核心的还是离不开“需求”这个最本质的因素!为什么拿营销来举例:一方面是我个人经历,另一方面不管是做生意、创业、工作,生活等等,缺乏营销思维,还真的很难做好和做大一件事。


    尤其是在这个倡导个人IP品牌的时代,还真的必须掌握营销思维,我不是来推销课程的。只是因为人生中,人云亦云的状态实在太多,我想改变随大流的生活状态。所以,我来学习最底层的逻辑,我想锻炼出独特的思考能力和操盘能力。拿我们的个人职业规划来说,从呱呱坠地到上学、工作、寻找财富自由之路,有80%以上的人(我也是其中一员),都在走相似的道路,也许咱们工作的性质不一样,但是我们的思维逻辑还真的差不多的,缺乏深度思考,这也是为什么80%左右的人都很普通的原因。


  还是拿营销工作来说:大多数都是在学校学习营销专业,然后在公司实操项目,之后有升级加入MBA,或者在公司操练项目。这样符合逻辑的道路,走的人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成为拔尖的人,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并且越来越难。而李叫兽却反其道而行之,从阅读开始,到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营销思维框架,到公众号引流,开培训班,和公司的项目合作,最后到百度副总裁。他的行为轨迹就很好的演绎了《好战略,坏战略》中的何为好战略。

    不管是做什么工作的,罗列出自身的优势(你的经历,所学,所悟所感),找出自己的差异点。从你这个“公司”角度分析你的定位,使命和愿景(说的简单,还真的需要积年累月的思考和打磨),规划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一样倡导大家可以曲线救国,指出通往罗马大路并非一条的《10倍目标达成法》:讲孙正义的高效法则。在这本书里面就描述一个渺小,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如何获取市场中一席之位。用营销的词总结来说:在这个汪洋红海中,细分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战略STP,不知道的请百度)。


    上完这些课程之后,我发现上再多的课,没有输出,还真的表面忙忙碌碌,实际却没多少迭代。要解决这样的状态,就得从生活中,找出“刻意练习”的案例。比如从现有的顶级公司,去分析它的定位,品牌优势,slogan等,然后再去分析比较靠近小众的品牌,从中摸索出一些门道和规律,以及提出可优化的方案。这种通过自己思考的东西,还真的不是别人随随便便就能复制的。

    那既然那么多要学,要实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有效的信息呢?一个衡量标准:提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反馈,反过来寻找答案。不管是一本书,一次课程,都得抱着问题去学。听着简单,抱着问题。但往往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我相信大多数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打开这本书。不管是因为别人推荐,亦或是标题党公众号推荐,你要记得是因为你需要,而不是别人推荐。聚焦目标,并且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筛选学习的内容,能给你省出很多不必要的苦逼学习时间。


    李倩老师的撕书方式,我很佩服。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舍得买纸质书,已经是一个跨越升级了,要去撕书还真舍不得,到后来发现核心:但凡没有被消化理解的知识点,都是摆设。比如微信收藏的内容,百度云里面的资料,kindle里面的书籍,以及书架上的书。你想想,是不是太多太多了,但打开并阅读,归纳为自己的有多少?这时代不缺乏资源,而且很多付费的知识,只要你搜索,一定能找到免费的渠道。但越是丰富的时代,我们越贫乏,还超级焦虑(包括我在内)。再次强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普通的原因。

    从这些课程的作业输出中,我发现我自身最大的问题:不管是文章也好,还是策划内容。我的框架性思维不是很强,好几次学姐学长让我写文章的时候,强调用金字塔原理的SCQA,往往在敲键盘的时候,我就忘光光了。这和我的输出频率,刻意练习次数少有很大的关系。但我现在认为除了刻意练习次数以外,还得设计出可执行,可优化的方法。就拿我文章逻辑来说,如果在每次写文章之前,先写下文章的提纲,并给出支撑文章主题的论据。在这个框架下,在往里面填充内容,是否就能形成一篇具有逻辑性的文章了呢?


    我在这讲举例文章框架的原因是,有太多这样的情况:2018年的目标赚1千万等,或掌握一门语言,或减肥20斤。这样的目标,到年尾总结肯定有80%的人都是无法做到的,因为缺乏落地的计划、步骤。举例说吧,早起!首先要分析:为什么会要早起?早起能给同质化24小时竞争中,省出2-3个小时,除了锻炼身体,还能阅读,听书等。这是增加自身弹药的好时光,并且能这样做的人不多。

    既然优点多多,就更应该去做了。如何去规划呢?早起,那就得早睡。我相信很多人做不到,手机的轰炸,多彩的生活。怎么办呢?从微习惯开始,也就是建立自己的MVP(最小化实践)步骤,从以往12点睡觉的时间,设计一周提前到11:30,后一周1到1:00,依次推理,到你想要的10:00左右,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适应。相对应的早上也是一样的设计。要给自己适应期,和减肥一样,靠毅力的还真坚持不了多久。还可以弄一个灯光闹钟,个人的成就打卡本啊等,这些设计都是落地式的改善你早起早睡习惯,属于是“术”层面上的方法,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还是“道”层面的,问问自己,你早起是为了什么?

    这让我想起一块听听上的早起奖金活动,缴纳21元,坚持21天,打卡一天反馈一元钱。我对这个项目的认为是:这是揽散钱的项目。你想想,有多少人会为了一元钱去早起的?还有类似的早起打卡群,我觉得都没激励到用户。

    在这刻意练习演练一遍:如果我来做早起打卡群,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提供一个解决早起的方案。早起并非是他们最终目的,除了要养成习惯,最主要的是想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某些设定的事项。如下:时间限定30天,加入的人请缴纳300元,在6:00之前打卡,并在8:00提交完成事项,按天打卡反现10元。30天结束后,剩下的资金加上我个人注入1000元当奖金瓜分给30天成功坚持下来的人,并给前三名赠送具有针对性的礼物,比如想锻炼的赠送运动智能表,想提高认知的赠送Kindle和具有个人职业针对性的书单等(较粗糙的设计)。

    300元的设计门槛有点高,一方面是筛选出真实想早起的人,另一方面是激励。奖金池里注入1千元也算是激励。而对前三名的产品赠送,一方面是名次的排列能激发大家的战斗力,另一方面是结合个人早起的时间规划,赠送相对应的产品方案。我知道现在如果去实践的话,未必能落地,一方面是个人的影响力,一方面是信任度。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一个项目逻辑的思考,找出可优化的点和无法落地的原因,在此之上不断的刻意练习,相信随着量的增加,质也会有飞跃式的提升。

    啰嗦来啰嗦去,这篇文章也快变成了散文,缺乏框架,没办法,请原谅为了呈现我所学的,先想到什么写什么吧。最后啰嗦一点,再有创意的点,如果抛开实践性,很容易自high。所以,赶紧学以致用吧。学区块链,那就去买几个试试,学英语,那就张口说几句。学写作,那就先写篇看看。别被知识付费APP、付费课程弄慌了,核心的也就几点,走出舒适区,不断精进自己的思维,不断去实践,一起加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提高认知的核心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