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杂谈 (三)禅定与子女教育

        练习禅定的基本原理包括两个基本要素, “止”‘和“观”。 “止“英文可以简略翻译作concentration, 观可以简略翻译作awareness。” 止“是说我们要制心一处,要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一般来讲初学者要力争这个注意力的焦点小一点,越小越对培养专注力有益,但这里有个矛盾,焦点太小,往往就比较难找到感觉,注意力较难集中,读者要在实践中多练习,多实践,探索,才能找到感觉。”观“是观照,观察的意思,就好像是在黑暗中用一盏聚光灯照在我们所观察的物体上, 仔细观看。我们观看的时候,要像一个优秀的研究者和科学家,要不带有任何先入理论,概念,不要有选择地,带着各种条条框框观看和观察,这个其实非常难,科学家也很难做到,科学家往往有意或无意识的带着一定的概念,理论等等指导自己的观察,因此,我们用科学方法得到的知识基本上只适用于很有限的范围,这里不做过多展开论述。我们知道当太阳光通过放大镜把光线聚焦一个微小的焦点上时,这束阳光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能量大到能将干草点燃,而练习止观,也会产生类似的效能,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更深,更广,更真实的面目,就好像我们从牛顿物理世界进入了量子物理世界。禅修就是训练我们能够意识到,看到我们很难看到,意识到的深藏在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理论,先入之见,各种条条框框等等,把这些杂念, 杂波,杂音,幻象等等统统去掉,而实事求是的看清楚我们要看的那个对象,禅学里有个词叫做”不着相“。大概意思是说,我们看待世间一切人,事和物的时候不要停留在表面现象,不要固定在某个阶段,某个侧面,因为人的感官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它们永远看不到事物的全部,通过我们的感官,我们只能收集到事物的某些信息和数据。譬如,我们看不到不可见光,我们感觉不到磁场,分子,原子我们也看不到,很多声音我们听不到。可能我所不知道的远远大于我们所知道的。利用这个有严重缺陷的信息收集系统-我们的感官收集起来的信息非常不完整, 非常有缺陷,我们用这样大有缺陷的系统收集信息,再经过我们充满各种情绪,先入之见,有各种条条框框等的大脑来加工,成像,我们这样看到的世界,当然问题重重。

      禅修的方法非常多,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是讲禅修有非常多的方法。学禅的人最好要跟名师学习,学禅的态度,目的,方法等等都要搞对头, 要探索一个或者多个和自己相应的方法,持之以恒地练习。态度和目的搞对了,就是促成这件事的因搞对了,有老师指导,用相应的方法,持之以恒地练习,如果有朋友一起练习等等就是外在促进自己学习的环境条件也具备了(在禅学里叫做缘) 这就叫因缘具足。一个事物因缘具足,那么开花结果就是自然的事情啦,这是自然规律。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我们自己就会知道,现在走在正道上了。 禅修可以健身, 健脑,是智慧之学,觉悟之学,悟道之学。修止观,或者叫做修禅定益处很多,有兴趣的读者必须亲自求证。

      练习了一段时间的坐禅, 行禅等等基本功夫之后,我们开始领悟了禅修的基本原理和关键要素,便可以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了。 这个领悟当然不仅仅是指头脑中的观念知识,而是指我们整个生命的深层次认知和领悟,这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读者一定要亲自去实践,去体验,那个证悟才是真知真见。

      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说: 何为禅定? 外离像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即为禅定。

        我来举个例子,有一个周末,我带着两个孩子去外面呆了9个小时,参加了一项活动,做了一天我认为对他们很好,很有意义的事情,也就是说,我在做这件事情之前,考虑不周,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就带领他们出去参加这项活动,他们的认知,心态,思想,情绪等等是否与我安排的事情相应,我是固执己见,固执在我头脑中想象的那个“相”中, 硬要把他们拉到我头脑中的那个“相”中,结果可想而知,我和他们一天收获不大,而且不愉快,对建立和谐幸福的亲子关系种下负面因子。这个负面因子造成第二天早上,孩子们仍然不愉快,不配合第二天的活动,负面情绪笼罩在我们之间。幸运的是那天,平日的禅修练习起了作用,我觉察到了我和孩子们之间这种不良情绪的负能量和负面作用,如果继续在同样的境界里纠缠事情很难有改善,我就有意识的暂时回避他们,在后院里做了大概20多分钟行禅,把心定下来,把情绪去掉,把头脑中的所有杂念都去掉,就好像一杯浑浊的水,把它沉静一下,让泥沙沉淀下去,杯子里的水就清澈了,经过行禅练习,人的头脑会清醒,清楚很多,不再透过各种杂念, 不愉快的情绪,各种“相”来看孩子们。 结果呐, 经过行禅以后,我紧张的头脑开始放松下来,心结逐渐打开了,不再纠结心里的不愉快。我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回到家,见他们俩已经自己吃完饭,碗筷放到了厨房池子了,一边听着他们喜欢的音乐,一边聊天,一边在把他们倆洗好晾干的衣服从晾衣架上收下来,叠好。这也给我们处理好亲子关系,家庭成员关系一点启发: 1. 在处理这些人际关系时要不着相,要放下固执己见,要练习多角度,多面性思考。 要有定力,不要带有任何先入之见来处理人际关系,要在每一个当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情绪用事,要就事论事。2. 要从事物的来龙去脉思考,要从因和缘上思考,要思考一件事物形成,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然后主动性地创造好的因和缘,所谓从因上努力,要从根源上着手,要创造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从果上用力往往效果不好,而且也不会持久。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女教育杂谈 (三)禅定与子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