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中华(2)

作者:鲍鹏山



我们今天的第二个话题就是中华人格:大丈夫。在先秦的时候,关于理想的人格有好几个不同的观点,比如说孔子,他就是试图建立一种君子式的人格。庄子是隐士型的人格。荀子是小白领式的人格,他会教你怎么样做一个非常称职的,让领导喜欢的,永远不会解聘你的白领。孟子给我们树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理想呢?就是大丈夫人格。讲到这里,我们就要讲到孟子本人的一些经历。




在战国的时候有七国,我们都看不到邹,为什么呢?因为它太小了,打开了以后大概不会比我们今天的香港大。所以,孟子在这样的国家里面呆着是不可能有出息的,不可能有作为的。所以,学成之后他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到齐国,到卫国,到宋国这些国家去游说,想展示自己的才能。在齐威王的时候,齐国就建立了一个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社科院。到了齐宣王的时代,这个稷下学宫的规模一下子变得很大,各国的学者都到这一个稷下学宫来做学问。齐宣王靠什么东西把各国的学者都吸引到这个地方来的呢?靠条件,给什么条件?每个学员到这里来做研究,一套别墅,一驾马车。孟子在齐国的大街上出门的时候是非常的风光,孟子的车在前面开,后面跟着数十辆车,相当于今天国家领导人的规格。然后,日常生活给什么待遇呢?上大夫的待遇。大夫是什么呢?就相当于今天的部长。就好像今天你到北京社科院去,一住下来,别墅给你,轿车配上,每个月按照部长的待遇给你发工资。给这么好的待遇需要干什么事?是不是任务很重,给你很多的课题?是不是要填很多的表格?如果让孟子填表格,孟子肯定早跑了,孟子是一点点的耐心都没有的。那么这些学者们得到这么多的待遇之后,齐宣王给他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呢-不治而议论。什么叫“不治”呢?就是没有具体的职责,不用负任何的责任,不用上班,不用打卡。哪干什么呢?后面两个字“议论”,你就天天议论,你就天天发牢骚,你就天天批评,你没事了就天天来教导我。所以,那些学者都对齐宣王很好,荀子是赵国人,比孟子小30来岁,做了连续三届社科院的院长,也跑过去了。所以,那个时候中华的学术在齐国是百花齐放。而且齐宣王本人非常的宽容,这一帮学者在那里都是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孟子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被惯出来的。




所以,为什么说孔子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见到谁都特别谦恭,孟子是一个脾气特别坏的人,他看到谁都特别不顺眼,因为他被惯坏了。我们刚才讲的严楚、王斗怎么见齐宣王,我们现在看看孟子怎么见齐宣王。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有一天早晨,孟子的心情比较好,就跟他的学生说,我今天准备上朝,上朝就是见见齐宣王。洗漱完毕,穿戴整齐,就要出门的时候齐宣王派了两个人来请孟子,怎么说的呢?说我们的国君昨天就想到你的住处来拜见你。注意,是齐宣王到他那里来拜见,但是很不巧,昨天我们齐宣王感冒了就没有来。现在我们的国君特别想见你,不知道孟先生今天上不上朝,我们齐宣王今天想见到你。这个不是叫你去,也不是请你去,而是问你愿不愿意去。孟子本来就准备去的,可是现在孟子怎么说呢?他说对不起,我也感冒了,不去。这件事情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拿来当作批评孟子做作,虚伪的佐证。后来孟子也做了一个解释:我自己去表示是我自己的愿望,你叫我去那等于说是我要接受你的使唤,这是原则问题。




今天使唤我一下我去了,明天使唤一下我又去了,使唤三次以后那就习惯了,那怎么可以呢?所以,孟子说,你不要以为我在你这里吃你的饭就是你的部下,不是的,我是你的老师,我在你这里呆着,享受你的待遇,是因为我觉得你这个小子还可以教好,哪一天我觉得你教不好了我就不教了,我就走了,所以,不是你给我面子,是我给你面子。这就是孟子对齐宣王的态度。到了第二天早晨孟子又穿戴整齐了,又准备出去了,一个邻居死了,他要去吊唁。他的弟弟说,你昨天说感冒了,今天你又要去吊唁,这样是不可以的。孟子却说我昨天感冒,但是今天我好了,不能出去吗?孟子是不讲道理的,但是他的可爱之处也就在他的不讲道理。




众人都在批评孟子不尊重齐宣王。可孟子认为,在齐国所有的大臣里面,我孟子是最尊重齐王的,你们这些才是不尊重齐王的。为什么呢?你现在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仁义道德是不是好东西?当然是好东西。我问你,既然仁义道德是好东西,你们见了齐王之后为什么不谈仁义道德呢?老是谈吃喝玩乐呢?所以,你们骨子里面是一点都不尊重齐王的。而我孟子每次见到齐王我只跟他谈仁义道德,可见,我才是最尊重齐王的,而你们不是。你听他这么一说,你发现他真的是有道理。但是,别人就针锋相对了说,国君如果召见大臣,大家没有准备好怎么办?步行去,这表示尊重。父亲如果召见儿子,儿子也不能说好,我马上就来,一句话都不能说,你说好就来不及,这都是有规定的。《论语》上也有记载,孔子就是这么做的。




这么一说,就把孟子逼上绝境了。孟子总不能说孔子做的是错的吧!但是,孟子到这个时候就有他的论辩技巧了,他的论辩技巧就是不在你的游戏规则里面跟你玩,你的游戏规则我玩不过你,我把这个游戏规则抛开,我另建一个游戏规则,他说,一个人受人尊重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地位高,第二是年纪大,第三是道德和学问高。我跟齐王第一条比,地位是他高,他得一分。第二条件,年纪大,我比他年纪大。再看第三条,道德学问高,我比他的道德学问高。三分里面我得两分,他得一分,二比一,我赢了。所以,他怎么能够随便召见我呢?他要到我家里来,我见不见他还是一个问题呢。




而且要注意,年纪大和地位高这个是客观的,但是学问和道德高,就表现出孟子的傲慢,不太尊重人。我们在座的各位是不能跟别人说我的道德品质比你好吧。曾经中国的大学里面评出了所谓的德育教授,我就觉得很受伤害,为什么呢?因为我身边有数学教授、计算机教授、管理学教授,我是古代文学教授,我们各有所长,平起平坐,我不受伤害。但是,中间突然来了一个德育教授,说明什么呢?他的道德比我们高,就说明我们的道德比他低,我们忽然成了道德二等公民了,这不是不尊重人?他们说不要生气,他是德育教授说明他道德课讲得好。但是,道德仅仅是讲得好就可以了吗?




孟子用他自己制定了这一套评分标准最终证明了一点,他在齐宣王面前他绝对是高高在上的,只有齐宣王在他这里虚心求教,我孟子要不要教他,还要看我高兴不高兴。而齐宣王对孟子还真的是必恭必敬。所以,我曾经讲齐宣王和孟子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范的一种文化和权势之间的关系,是道和士之间的关系。孟子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在这样的一种时代里面,他养成了和孔子截然不同的一种人格精神,孔子非常恭敬,他的人格精神是温良恭谦让,孔子对很多都是抱有敬畏之心。可是,到了孟子这里不这样看。他自己讲,我到这个世界上来走一遭我就是来维护孔子,谁反对孔子我就跟谁斗。你们说孔子不好,我就跟你拼命,这就是孟子。但是,他自己经常讲一些和孔子不一样的话,有些甚至和孔子是直接对立的。




在孟子看来,一个真正的大人,一个真正的人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有一天,有一个人跟孟子讲,说现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人特别厉害,一个是张翼,一个是公孙衍,跟孟子同时代的有庄子、商鞅、苏秦、张翼,那个时代真的是太了不起了,有一些时代多少年出不了一个大人物,有些时代同一时间里面出现很多大人物。我们现在好多人自称大师,好多人“被大师”。今天的中国真的没有大师,今天中国的最后一个大师钱钟书去世以后就没有大师了。我在很多的场合讲我的一个观点,我们现行的这种教育制度,我们现行的这种培养目标,我们现行的这一种教材,注定了我们不可能培养出大师来。所以,我们有些时代是很寂寞的时代,从1919年到1949年是大师辈出的时代,从1949年到今天就没有了。孟子的时候真的是大师辈出,大人物辈出。所以,有人跟孟子讲,公孙衍是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怒把天下震动,他们一旦发怒,天下就震动,可见这几个人多厉害。孟子就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有文化,这种人就叫大丈夫了吗?真正的大丈夫是什么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叫做大丈夫。这是孟子给我们中华民族塑造的人格精神,这种人格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个性,民族的风度和气质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一个有历史的民族,一定是有这种气质和精神的民族,这种气质、精神风貌,一定和我们这个民族里面最早的这些先知们的文化塑造有关。




作者简介:

鲍鹏山,1963年3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民革成员,文学博士、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潜心研究先秦诸子数十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出版《寂寞圣哲》《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先秦诸子十二讲》《说孔子》《中国文学史品读》等十余部著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的中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