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旅读书《山海经》02| 迷雾重重的作者

《山海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众多,迷雾重重。

①禹益版

西汉末年刘向子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首次对《山海经》之成因及作者作了说明: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繄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他的观点,《山海经》成于尧、舜之时,作者是益等,据文中“益与伯繄主驱禽兽”云云,这个“等”含伯繄在内。他们是什么人呢?

按《史记》卷五《秦本纪》云大费与禹平水土,佐舜调训鸟兽,是为柏翳。《孟子·滕文公上》云“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尚书·舜典》云帝舜使益主草木鸟兽。《国语·郑语》云“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韦注:“百物,草木鸟兽”。《汉书·地理志》云“伯益知禽兽”。则益、伯益、柏翳、伯繄者,乃掌管山泽禽兽之舜臣。

郭璞《注山海经叙》未明言撰者为何人,但云“此书跨世七代,历载三千”,又云“夏后之迹靡刊于将来,八荒之事有闻于后裔”。按由夏至晋恰正七代,盖亦以是书出于禹之世也。由于治水工作禹总其成,故许多人又把著作权归于夏禹。

《博物志》卷六云:“太古书今见存,有《神农经》、《山海经》,或云禹所作。”《水经注》卷一〇《浊漳水》云:“禹著《山经》。”

《山海经》成书没那么早,所以此版只是传说。

②巫祝方士版

有人认为,《山海经》出自巫祝方士之手,神话传说和地理博物传说大都被巫术化和方术化了。

《汉书·艺文志》列《山海经》为数术略形法家之首。所谓数术即巫卜方术、阴阳五行之总称,而形法者,即《汉志》云“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就是说《山海经》是部讲鬼神天命、吉凶妖祥的数术书。

《汉志》依据刘歆《七略》而作。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说《山海经》“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把它看作察验吉凶的著作,所以要归入形法一类。

后来《宋史·艺文志》列入五行类,也接近刘歆的看法。鲁迅则非常明确地说:“《山海经》……记海内外山川神祇异物及祭祀所宜……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这一看法十分精辟。

《山海经》作为一种战国巫祝文化,也有着地域文化特征。蒙文通根据《山海经》对古帝王世系及方位、地理的记载,认为《山海经》不属于中原文化系统,属于南方文化系统,产生于巴蜀荆楚地区,袁珂则认为战国楚国巫风最盛,因此是楚国或楚地作品。虽有不同,但其属南方文化是一致的,而战国南方文化恰正有突出的巫文化特征。

需要注意,《山海经》确有巫书性质,但也有地理博物书性质,而且是以地理博物书形式出现的,书名体例都反映出这一点。

《山海经》之“经”,乃经界、界域、经治之意。章学诚《文史通义·解经中》曰:“孟子曰:‘行仁政必自经界始。’地界言经,取经纪之意也。是以地理书多以经名,《汉志》有《山海经》,《隋志》乃有《水经》。后代州郡地理多称图经,义皆本于经界。”故而从《隋志》始,《山海经》一直被列在史部地理类。因而可以说此书是巫书和地理博物书的混合。

③战国版

《山海经》究竟出于何时何人呢?简单地说,它是战国书,今天所见之本更是在长时间中积累而成。

梁玉绳《史记志疑》云:“似非一时一手所为也。”不是“似”,确乎是如此。战国中期至后期间先后有巫祝方士之流采撷流传的神话传说、地理博物传说,撰集成几种《山海经》的原本。因其性质相近,秦汉人合为一书,定名为《山海经》,最晚在汉武帝时已完成了这一工作。

《山海经》包括《五藏山经》五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另又有《海内经》一篇,凡五部分。均产生在战国。其中《山经》的风格相对平实一些,含神话较少,以记山为主干,旁及草木禽兽矿产,可确定原是一部独立的书。产生时代大约在战国中期,即公元前四世纪间。

《山经》之外的部分,后人合称《海经》。它们不一定本属一书,时间上较一致。时代较《山经》略晚,大约在战国中期至后期之间。

《海经》不同《山经》之专记山川道里物产,主要记远国异民及神话传说,巫术意味淡而方术气味浓,有很明显的神仙不死及服食内容。

《海外南经》有“寿不死”的“不死民”。《海外西经》有“不寿者八百岁”的“轩辕之国”,“乘之寿二千岁”的白民国乘黄;又云巫咸国群巫上下于登葆山,郭璞注群巫为“神医”,上下山乃“采药往来”。《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王逸注巫咸为神巫,有了求神雏形。

涛哥手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旅读书《山海经》02| 迷雾重重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