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生存观,你想知道吗?

图片发自App

一直觉得死亡这件事离自己很远,远到不用去想,不值得去想。真正开始感觉到死亡离我很近是在大四的时候,接二连三的事情劈头盖脸的打了过来,让我懵在了原地,开始直面死亡这件事。

先是大学的一个女同学,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突然选择轻生。救护车的刺耳的鸣笛声,让我们突然不知所措,一群平时很亲近的女生拉着手坐在一起,能做的只有凝视和沉默。我们都想不通,那么活泼乐观的一个女孩子,为什么会没有任何征兆的选择用那样轻率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同宿舍的女孩们在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慢慢的接受了这个事实,楼道里别的班级的姑娘们不再来我们这一片的宿舍走动,许是因为害怕,我们也很默契的不再提起这件事情。表面上看生活又恢复了正常。

接着生活又给了我重重的一击。我的爸爸在做完手术一年后,终究还是输给了病魔。爸爸弥留之际,我一直抱着他,他没有看我,也没有和我说话,或者他的意识在那个时候已经模糊了。送爸爸回乡的路走了多久,我便哭了多久,直到看着爸爸入土,我依旧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虽说父母给孩子的爱总是一样多的,但在大哥、我和小弟三个人中,爸爸该是最爱我的。随后我返校,几乎没有人知道我回家一趟经历了什么事情,我依旧积极、乐观,没有人注意到夜深人静时我的辗转反侧。

后来的事情虽只是耳闻,但足以让我震惊。高中时的一个同学,在过年走访亲戚时遭遇车祸,同行的三个人,只有她没有再醒过来。那么年轻的一个女孩子,我们曾一起闯过黑色的六月,却在大学毕业之际遭遇了这样的不测。

我们很早便认识,小学、初中、高中都有过交集,这样的事情让我觉得难以置信。后来从妈妈口中听闻,她的家人伤心欲绝,人们都惋惜这样一个花样年华的女孩子刚要迎来大好的前途,却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开始变的战战兢兢,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知在我这里放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于生命与其说是敬畏,倒不如说是畏惧。我如同一只惊弓之鸟 ,突然觉得生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死亡会没有预告,没有征兆的突然降临,让人无能为力。

我开始迷茫,生命如此脆弱那我们还奋斗什么,我们终究无法把握自己的生命。那个时候这样的想法充斥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前行更多的是因为责任和习惯,没有了内在的动力。我也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这样的规律说服不了自己。

我开始避免提起“死亡”这样的字眼,甚至不敢去想,不敢去听。如果有人讨论,我会沉默不语,或者悄悄的走开。对,我始终无法正视死亡这件事情。

图片发自App

时间真的是伟大的工具,一路的慢慢行走,我终究悟出了一些道理。我站在讲台上,满怀激情的对着我的学生讲“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于每个人而言都只有一次,并且不可逆转,我们不可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让生命变的更有宽度……”,我想我开始慢慢说服自己了。

真正的让我找到出口的是某一日读到的一本书,紫色的封皮,一整个系列,厚厚的一打,我只抽出了这一本,毕淑敏的《写下你的墓志铭》,它封面的底部写着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恩索死亡,甚至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很小的字,在我看来却很大很大,我的疑问终于被打破,生活迫使我去接受死亡这件事,也让我开始思考死亡。

听到罗胖的《末日启示:向死而生》后我豁然开朗,我为自己能听到这样的说法感到欣喜。死亡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但生的方式却有无限种可能。史铁生也曾这样说过: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我迷恋上了“向死而生”这种说法,它解开了我拴在心里很多年的一个死结,我突然想明白“死亡”存在的意义,我开始探寻“向死而生”这种提法的根源。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对“向死而生”的解释是: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

海德格尔应该是用这种“倒计时”法的死亡哲学概念,来让人们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通过“死”这样直接明了的字眼,告诉我们“生”的珍贵。

现在,死亡依旧让我觉得畏惧,特别是做了妈妈之后,这种畏惧感更重。但我知道我不在疑惑,我开始更珍视“生”,也开始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试图去让有限的时间在我的努力下可以最优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想我们该建立新的生存观,正视死亡,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图片发自App

我家的楼梯窄,放学回家通常是大轩走在最前面,二轩在中间,我在最后。某日,二轩突然转过身,轻轻地说了一句:妈妈,我来拉你的手吧。我略有点奇怪,反问,二轩给了我这样的答案:妈妈,我不想让你累死。我顿悟 ,原来我和轩爸的抱怨“你干些家务吧,不然我快累死了”,二轩已然不动声色的听在了心里。

我不知道“死亡”在孩子心中是怎么样的感受,也不忍心去询问孩子。生命让人敬畏,死亡亦是。“向死而生”给了我一种新的生存观----可以对待生,亦可以正视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种新的生存观,你想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