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反秦第一王的覆灭
在张良和刘邦相会于留地的同时,天下形势再次发生巨变。
陈胜派出的一路起义军在周文的率领下势不可挡,突破函谷关,直抵咸阳附近,兵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几十万之众,却被秦朝悍将章邯领着几十万修宫殿和皇陵的民工击败,全军覆灭。
接着,章邯乘胜追出函谷关,久围荥阳的起义军面临两面夹击的危险,在这关键时刻,起义军内部起了内讧,二号人物吴广被杀,全军溃败。
章邯解了荥阳之围,马不停蹄直扑张楚政权的都城陈县,在这关键时刻,陈胜原来派出去的北上南下的各路将领大多数都已经有了很强的实力,有了实力就有了私心,都在各自占领的地方称起了王,没什么人卖力去救援陈胜,结果,陈胜战败,逃亡途中被车夫庄贾杀害。
就这样,轰轰烈烈的陈胜大起义只是坚持了六个多月就失败了。
我们从小就知道陈胜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可是,在陈胜究竟是不是一个农民的问题上,很多人提出了质疑。
陈胜是个农民的结论是从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里得出来的,根据是他年轻的时候给人打过工种过地。但是,从他随口就能说出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样的话,还有后来那句激励了以后两千年间胸怀大志的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话来看,你觉得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能有这样的见识和文采吗?
还有,陈胜从一开始起义就知道打出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号召天下不满秦朝的人,还会装神弄鬼坚定那些不敢造反的戍卒的决心,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陈胜极有可能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破落贵族。
一个贵族出身的人如果失去了爵位和土地,又没有做官的途径,他该怎样生活呢?
在战国时代这样的人还可以依附大贵族,给这些大贵族们做门客维生,所谓战国四公子都以养士闻名,这些“士”就是破落贵族们。但是,秦朝统一后,施行的是军功爵制,这些人彻底没有了出路,想要活命,要么放下架子去当兵,或者去种地。
陈胜大概就是为了糊口才去给人耕作,后来不得已又参军,才有了大泽乡起义。
当然还有一些放不下架子的人,比如韩信。
韩信也是一个破落贵族,却不愿意放下身段,整天还挎着把剑在街上晃来晃去蹭饭吃,才引起了混混们的不满,受了胯下之辱,后来蹭不到饭差点饿死,无奈之下只能投了项梁做了一个士兵。
张良也属于这样的人,不过他家是那种大贵族,家底颇厚,在完成了刺杀秦始皇的大事之后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才能在下邳城过得风生水起。
这也是当时所有被灭国后失去爵位和土地的贵族们相同的窘境。现在你就知道为什么陈胜登高一呼从者云集的原因,也就知道了在这批人的煽动下反秦的烈火多么旺盛,也就知道陈胜在这些反秦队伍里地位多么崇高和伟大。
可是,他败得太快了,只是半年时间就从兴盛走向了灭亡,可是,他亲手点燃的反秦烈火却越烧越旺。
许多人都认为伟大的陈胜死在一个车夫手里有点不值,这里有一个误区,那时候的车夫绝对不能和现代的一个专车司机划等号。那时候驾车是一个专门的技艺,是所谓的六艺之一,此车夫还兼护卫队长之职,位置想当重要。庄贾能做陈胜的车夫,一定具备了相当的才能,后来的叛变,只能说陈胜看人走了眼,反受其害。
相比之下,刘邦的车夫夏侯婴也是技艺超群,而且忠心耿耿,后来的彭城之战大败,被项羽在屁股后面紧追,就是凭着夏侯婴高超的驾车技术突出重围的,途中还几次救起了被刘邦嫌累赘踹下车的亲儿子亲女儿。
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回过头说还在留地附近打游击的张良和刘邦,他们很快就知道了陈王兵败的消息,还知道了景驹已经自立为楚王。同时还有一个消息,项梁项羽叔侄在江苏吴中起兵,号召了江东子弟八千人,杀官造反,声势颇盛,陈胜早先派出来的使者召平奉命封项梁为上柱国,统御楚国兵马。
张良很高兴,与刘邦商谈后,两人决定不去投景驹,改为去归附项梁。
这是个正确的决定。仅仅两个月后,项梁就以景驹假传圣旨自立为楚王的行为是叛变陈王,出兵消灭了景驹,把所有的楚国兵马都统一在自己旗下,成为了楚军最高指挥官。
张良和刘邦的到来受到了项梁的欢迎,这时候陈胜兵败身死的消息已经传来,项梁需要团结所有楚国境内的反秦力量对付即将到来的章邯,所以,刘邦很快就得到了一个将军的职位,张良因为和项梁是旧相识,也很受项梁的重视,但是他的身份还是刘邦属下的一个厩将。
张良心里很急,他的理想是恢复韩国,重登相位,眼见魏齐赵燕纷纷复国,他心急如焚,可是,他只有可怜的百余人,力量小的可怜,恢复韩国只能是等待机会。
不久,这个机会就来了,一个叫范增的人出现了。
8 范增出山
此时项梁的情况是痛并快乐着。
陈胜兵败后,各地反秦义军群龙无首,又看见章邯厉害,楚国境内的武装力量都纷纷依附于项梁,力量越来越强大,项梁当然很快乐。
但是,项梁毕竟不是楚国三大贵族里的任何一支,他的父亲项燕当年名气很大,不过身份只是个普通贵族,根基不深,所以项梁统御如此多的人马,号召力差了点,他还是凭着陈胜封的上柱国的身份才成为了这支军队的总指挥的,也是借着这个名义才灭了景驹,随着加入的军队越来越多,人员也越来越复杂,项梁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而且,他已经接到情报,章邯在攻占陈县后,正加紧扫清魏国和齐国的势力,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自己。所以,他很痛苦,很烦恼。直到听见说有一个叫范增的人求见。
项梁早就听说过范增的大名,知道这人是个很有名的隐士高人,此来一定是来帮助自己的,急忙把范增请了进来。
当看见门外走进来一个鹤发童颜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时,项梁第一时间想起了姜太公和周文王的故事,对这位老者丝毫不敢怠慢,礼敬有加。
等范增落座后,项梁急忙请高人指点。
范增此时已经七十多岁,学问渊博,素有大名。他一直生活在楚国,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眼看复国有望,也顾不得年龄高迈,毅然出山,想做一点事情。
见项梁请教自己,也不客气,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楚国地大人多,为了统一号令必须立一个楚王。
只有立了楚王,楚国所有的力量才会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只有立了楚王,项梁的指挥才能名正言顺,只有立了楚王,与其他诸侯贵族打交道才不落下风。
范增的话如同拨开乌云见到了阳光,项梁一直担忧烦恼的问题好像被范增这一席话一扫而空,心想:就算立了楚王也只是个傀儡,军队指挥权在我手上,还不是我说了算,这个范老头真厉害,姜果然还是老的辣。
项梁大喜,马上命人去各地找寻楚国王室的后代,结果在乡下某处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这位王室嫡孙当时已经沦落到给人家放羊的惨境。
项梁接回来熊心,拥立他为王,定都盱眙,也称为楚怀王。
楚怀王是战国时期楚国最有作为也是最为悲剧的一位君王。他继位后提拔任用了如昭阳,唐眛,陈轸,靳尚,屈原等一大批有才之士,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使得曾被伍子胥攻灭过的楚国又一次强盛起来,楚怀王本人更是担任了反秦合纵的纵约长。
那时的楚国成为了唯一能与秦国争雄天下的大国。可是,楚怀王贪图小利,中了张仪欺楚之计,主动与齐国断交,失去了盟友,在发现被骗之后,楚怀王又不顾楚国不利的国际环境,盛怒之下贸然发动了对秦国的战争。结果,楚国两战两败,只好割地求和。
不过,在这次战争中,楚军一度打到了蓝田附近,是秦国有史以来受到过威胁最大的一次战争。西方败于秦后,楚怀王并不甘心,最后在东方灭了越国找回了场子。
眼见楚国又要崛起,秦昭襄王以母后芈八子的名义请楚怀王来秦国,结果,天真而重感情的楚怀王又一次上了秦人的当,不听大臣劝告轻身赴约,被扣留在秦国做了人质,最后客死他乡,屈原就因此愤而投江。
楚国人民对这位性情中人的君王又爱又怜,并因此痛恨秦国。项梁立他的孙子为王,并且依然称为楚怀王,就是要激起楚国人同仇敌忾之心。
项梁成功了。人单势孤的熊心所有事都要依靠项梁,他把项梁封为武信君,统御所有军队。名正言顺的项梁指挥起来比以前顺畅了不少,接连打了几个胜仗,非常高兴。
就在这时候,张良找上了门。
张良与项梁是旧相识,直接开门见山道:将军您已经拥立了楚王,纵观天下诸国纷纷复立,只有我韩国没有恢复,现在我身边就有一位韩国王室公子成素有贤名,将军如果能立他为韩王,领一支兵马去恢复韩国,将是楚国一大助力。
项梁当然知道张良急于复国的迫切心情,可是他对韩国复国的前景并不乐观,因为,韩国灭亡的太久了。不过,看在张良曾经救过弟弟项伯的面子上,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毕竟,对于大权在握的项梁来说,这件事很容易。
于是,楚怀王下令,立韩国公子成为韩王,张良为司徒,等于第二号人物,赞助了他们一千多军队,向西攻略韩国故地。
张良喜极而泣。他一生的大愿就是复国兴家,如今复国有望,他怎么能不激动,于是,他辞别了很有好感的沛公刘邦,与韩王成一起率军西去。
这是张良第一次离开刘邦,此时他的志向依然是恢复韩国重振张家,而刘邦此时仅仅是项梁手下众多楚将中的一员,丝毫看不出日后会成为帝王的迹象,所以,两个人的分别并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并没有传说中的虎躯一震,贤臣归心的画面。
不过,两个人都在对方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就像一粒种子,在等待着机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