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陪伴—《青少年心理工作怎么做》研讨小组第二次活动有感

      离上次活动结束一个星期,我们很快又迎来了研讨小组的第二次活动。

      今天的内容主要是青少年具体案例的演示与练习,通过角色扮演来提升共情能力以及探讨心理咨询的思路和方法。我今天总共参与了两次角色扮演,两次扮演分别给了我不同的收获。

      第一次是在案例演示的环节,我自告奋勇提出扮演我的女儿,并邀请其他成员扮演我自己,小梅老师很快接受了邀请。这个案例来自于真实生活中女儿和我的对话,当时正处于高考的焦虑状态中的女儿对我表达了她怀疑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不喜欢同学们情绪外化的表现,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当我把女儿的状态表演出来时,小梅老师的一句:你说出来以后感觉舒服点了吗?瞬间点化了我!是啊,孩子说出这番话,并不是需要我帮她解决问题(她并不觉得她的与众不同是个问题),她只是想表达她的思考或者困惑,说出来她就会好过点。可我一直想帮她走出迷茫,想帮她找到融入群体的方法,难怪当时女儿和我的谈话令她感觉不快而我却不知我做错了什么。一直令我困惑不解的问题终于通过这次角色扮演找到了答案!关注孩子情绪背后真正的需求,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去解决问题才是对孩子恰到好处的尊重。

      第二次的角色扮演是在分组演练的环节中,我很幸运地和毛老师分在一组,我想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带入了一个学生的情境中,虽然毛老师分配给我的是咨询师的角色,而她扮演的是一个求助的孩子,我依然带着学习者的心态在扮演,因此没有很好地进入到咨询师的角色。当毛老师很快进入到孩子抵触咨询师的状态时,我竟不知所措地连番发问,只想尽快进入到求助主题中,欲速则不达,结果是求助者的阻抗在逐渐加强。后来在毛老师的点评中,我学习到了三个咨询原则:1.咨访关系中首先要建立的是信任关系;2.目的性太强的提问容易引起来访者的阻抗;3.倾听、共情、觉察,有助人的热情更要有助人的方法。

      在最后的绘制“亲子关系图”环节中,我在白纸的右下角画了背对我的女儿一个人面对书桌和电脑享受自己的独立空间,而左边却是大量的留白,这片留白是属于我的,女儿有自己的空间,而我的空间将由我自己去随意书写。这幅亲子图的名字就叫“独立”。女儿是独立的,我也是独立的,我们拥有各自的空间,依恋却不依赖。女儿不依赖于我的呵护,我也不依赖于从关爱她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感,爱绝不应该成为负累。虽然她多数时候是背对我的,当她转过身来面对我时,我一定会出现在她的身边,给予她适时的必要的陪伴。

      青少年心理工作怎么做?我想我有了答案:韦老师说心理咨询中人是第一技术,任何的技术都抵不过咨询师的人格品质。今天的角色演练使我更加深理解了韦老师关于咨询师“德”的方面的阐述,做为一个有“德”的咨询师,需要学会陪伴和支持,需要给予来访者力量,不骄不躁,不紧不慢,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的,他需要的才是我们能做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恰当的陪伴—《青少年心理工作怎么做》研讨小组第二次活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