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2

为什么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鲁迅这话说得非常实在,也非常有道理。

第一,一个人的才能大小决定了他的作为大小

通常,一个人的才能大小,决定了他的作为的大小。

一个人只有才能杰出,才有可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遥遥领先。看看历史上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有巨大作为的人,哪一个不是才能杰出的人?

比如,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最后逐鹿中原的就只剩下了项羽和刘邦两大势力。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项羽和刘邦到底谁的才能更杰出。

项羽的确强悍,才让他能够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发展壮大,成为无人能敌的楚霸王。当最后的对手只剩下了项羽和刘邦的时候,比拼的就不在是军事方面的才能,更不是一己的勇武之力,而是综合方面的才能。作为领导人,项羽的综合才能不及刘邦,历史最终也就淘汰了项羽,而选择了刘邦。

再比如,周恩来总理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评价胡宗南,认为以胡宗南的才能,可以做个出色的团长,但如果要他做司令员,则超越了他的能力范围,不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司令员。可见,一个人的作为的大小,的确受到他本身的才能大小的限制。

鲁迅先生是极为务实的人,他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能力平庸,就该接受现实,让他过普通人的日子,做任何超越自己才能范围的事情。

第二,一个人最重要和最难得的是要认清自己

俗话说,人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得的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这里所说的“自知之明”,其实就是指一个人要认清自己。也就是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最清楚、最清醒的认识。

人最可怕的是没有自知之明,一旦没有自知之明,就容易打肿脸皮充胖子,强行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去做些不切实际的事情。结果,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自己狼狈不堪,甚至遭受重大损失。

比如,战国时期兵家代表人物,著有《剧子》九篇的燕国将领剧辛,就是一个本可以青史留名,偏偏沦为历史上的笑柄,原因就在于他没能认清自己,也就是他丧失了自知之明招致灭顶之灾。

剧辛,战国时期燕国大将。原本在赵国居住,与赵国大将庞煖关系友善。后来,剧辛听说燕昭王思贤若渴,便前往辅佐,一时间,剧辛和郭隗、乐毅、邹衍等名将齐名。剧辛辅佐燕昭王实行变法图强,帮助燕国成为强国。

四十多年后,剧辛年老受到排挤,没有继续得到重用,当他重新得到燕王喜的赏识时,也已经七十多岁。后来燕国最后一任君主燕王喜见赵国屡困于秦国,又逼走廉颇,以庞煖代将。燕王喜以为有机可乘,问剧辛能不能攻打赵国。剧辛凭借着自己当年对庞煖的印象,认为庞煖是很容易打发的人。

于是,燕国即以七十多岁的剧辛为帅,伺机进袭赵国。结果剧辛轻敌冒进,被赵军统帅庞煖击败,剧辛被俘虏后,被庞煖杀死,燕军损兵二万。

在鲁迅看来,自己的孩子没有能力,就该让他找点小事情过活,如果偏偏要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那就是不能认清自己,也就是没有自知之明,那是很危险的。

第三,没本事的人不要躺在父母的光辉下过活

按照我们当下的风气和思维定势,“拼爹”,或者“拼妈”往往是很多年轻人的生存方式,如果一个年轻人有个出色的爸爸或者妈妈,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即便是不学无术,即便是浑浑噩噩也不要紧,因为只要有父母的庇佑,他一样可以过得很幸福,过得很惬意,强过了很多努力奋斗的普通人。

我们这个十八线的小县城,十年前有个在任的局长,他有个儿子读了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拿了个本科学历,没有去考外面的公务员,也没有去外面的私企找工作,而是回到了家里。这位局长就为儿子谋划,在他一阵猛如虎的操作之后,他的儿子进了三支一扶的队伍里。又过了几年,成了县里在编在岗的公务员,还当上了乡镇的副书记,发展势头极为可观。

再看看当年周恩来总理,他的三弟最大的女儿周秉德,12岁的时候就来到了开国总理、也是她亲伯伯的周恩来的身边。周秉德平时住在学校,她上的是师大女附中干部子弟班,学校里大家都住在一个大房间的上下铺。

有时候周六要回家,看到别的同学有车来接,周秉德却得自己坐公交车回去,中间还得倒车。回去后她心理有点不平衡,就跟伯母说:“你看人家都有车来接……”伯母说:“你记住了,你就是普通学生,将来长大了,你就是普通劳动者。不能因为伯伯是总理,你就有任何的特权思想,你不能有任何的特殊化。”

后来,周秉德工作、结婚,一生都没有因为是周恩来总理的侄女而得到任何额外的关照,反倒是因为这层关系,让她受到更严格的要求。

对鲁迅来说,他最反对的就是让孩子躺在父母的光辉下过活,他认为孩子就该凭自己的真实能力去过活。鲁迅的话对当下一些仗着父母的权势财富而目空一切的人,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