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 /文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北京海淀区一所名校的特级教师,区生物学科总督学。本文多年前发表于《生物学通报》并获北京市教育科研论文评选的【一等奖】,得到主任评委 文啠先生的高度赞扬。
为了压缩篇幅,这里对原文做了部分修改。虽为旧文,但所涉及的问题依旧很普遍,所以文中提出的反思与对策依然有普遍性和现实性。故贴于此,以飨同道。
【正文】
课程改革已推進多年,其中的小组讨论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理想中的小组讨论式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增进学生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意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在热烈讨论的背后,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第1,认为讨论是万能的。当教师提问学生,而一时答不出,就抛给学生去集体讨论。
第2,参与度、发言权参差不均。
第3,实验课的讨论学生总要说很多话,不知道怎么归拢话题。
还有就是,控制不住的离题聊天。
为了了解这些问题的影响程度,以及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笔者在本校初一、初二兩个年级的学生在生物课(包括生物實驗課)中有关小组讨论学习现状做了调查。
调查共发放试卷821份,共收回问卷809份,其中有效问卷786,用Excel进行了统计分析。下面先谈谈成效。
一、小组讨论学习的积极作用
在回答“小组讨论时,你一般表现在分析问题上有优势”的有48.67%,“在解决问题方面往往能提出一些方案”的有51.33%。
在回答“你欢迎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吗?”的问题时,有57.%选择“欢迎”。
这些都意味着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在学生的观念上有了转变,这种转变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将有深刻的影响。
二、小组讨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小组讨论学习促使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得到了学生一定的认可,但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小组讨论学习时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提问史”。人类就是在不断的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迈进的。无疑,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提出、解决各种问题。但是,调查中发现,在“问题提出者”、“提问意识”、“问题质量”、“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在“问题的提出者”方面变化不大。在回答“小组讨论的问题是由谁确定的”时,有90.9%的学生回答:老师确定的。以前是教师问,学生独立思考回答,现在是教师问,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显然,提问的主体没变,改变的是问题加工的方式,由个体加工,变为小组加工。
“小组讨论时,一般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占17.00%
“小组讨论时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依据”占11.40%
这些数据说明,小组讨论学习时忽视了学生自学过程对问题的思考,以及讨论过程中学生产生的新问题。
2. 小组讨论学习时忽视了讨论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探讨和研究。从下面两组调查的数据中也能看出学生确实动起来了。
一节生物学课上进行小组讨论的次数最多是:
讨论题目的数量:
但是效果又是怎样的呢?
在回答“你的小组每次讨论的时间一般为多长时间”时,有41.1%的学生回答3 分鐘以内。
在回答“你认为每次小组讨论的时间是否充足”时,有49.4%的学生认为“太紧,来不及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问及“在小组讨论时,你不愿意发言的理由”时,有28%的人选择“讨论前没有准备”。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学生针对一个或几个问题,在没有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开始小组讨论,有的时候还没有进入状态,小组讨论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这样的小组讨论学习不但达不到讨论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调查中的这组数据也表明,这样的担心是有根据的:
40%的学生认为“小组学习使自己变得疲沓了”。
在回答“通常你对讨论的问题是否感兴趣?”时,只有8.4%的学生回答非常感兴趣。
“从不感兴趣”的比例高达25.6%。
在回答“在小组讨论时,你不愿意发言的理由”时,有39.8%的学生选择“对讨论的问题不感兴趣”,有25.8%的学生选择“问题太简单,大家都懂,没必要发言”。
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小组学习浪费时间和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两项之和达到34.2%,并有17.6%的学生认为,他们讨论题目与课程内容无关。
这些数据都在告诉我们,小组学习存在着学习质量不高的问题。
3. 小组讨论学习时忽视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中,发现小组讨论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他们总是静静地在一旁,没有发言的机会,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例如。
反映参与小组讨论程度的数据如下:
可以看出,大家机会均等的“轮流发言”只占到1/5多一点,少数学生(小组长和学优生)的代表发言机会很高,达到61%。
而在“小组讨论时你是否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方面,有18.2%认为没有机会,时间被某个学生独占了。
显然,这种状况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增大两极分化,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关注小组讨论中的弱势群体,引导真正的小组讨论学习,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讨论学习之中去。
4. 教师忽视了对小组讨论学习的调控作用
在调查“小组讨论的内容”时情况如下:
可见,跑题的情况占到59.8%。
在调查“讨论跑题的原因”时,反映的情况如下:
在问及“你认为小组讨论对你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时,33.8%的学生认为“太吵了,听不清楚同学的发言,无法向同学学习”。
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在小组讨论学习中课堂噪音过大,以至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这不仅不利于小组成员对问题的深思,而且讨论的内容还有脱离主题的情况,这样的学习,从表面上看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实际上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是一种近乎无效的学习。
在这种吵闹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教师缺少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5. 小组讨论学习时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小组学习这样的人际交往式的学习中更显得重要。
当问及“小组讨论时,你的发言是否被小组成员重视和回应?”,结果如下:
另外,在问及“在小组讨论时,你不愿意发言的理由”时,有17%的人回答“害怕说错被人耻笑”,20.4%的人回答“没有人倾听”。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类所有的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发现,小组讨论学习时部分学生缺乏彼此尊重,缺少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情况,这必然使其他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匮乏。
在问卷调查之后又进行了个别访谈:
在访谈中当问到“什么情况下,你不愿意发言?”时,学生说,话题不吸引人,讨论的问题、答案在书上可以找到,就不想发言。
当问到“什么情况下,容易跑题?”时,学生谈到对话题不感兴趣。有的学生把话题一叉开,大家就跟着走了。
学生还谈到,对贴近生活的话题感兴趣。可见,讨论的问题是否是学生学习时产生的,而且急需解决的,以及讨论问题的内容、难易程度、是否贴近生活等都影响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三、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小组讨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教师的原因、学生的原因、教学管理等等,主要表现如下:
1)教师盲目追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真正需求
新课标倡导开展探究式学习和小组讨论学习,教师认为,每堂课中都安排有小组讨论学习,才能将课改的新理念贯穿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上公开课的时候,更是如此。教师往往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方式。表现在讨论学习的内容很浅显,明明学生自己就能解决,教师还要安排讨论,甚至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讨论学习。由于小组讨论的题目偏多,造成每次讨论不够深入,这时,教师又怕讨论占去“宝贵”的教学时间,不敢放手组织讨论,往往是刚开始就草草结束。
2)教师在小组讨论学习上缺乏问题意识
教师对教学中心转移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意识不足。更习惯在间接经验传授的课堂上安排小组讨论,因为在这样的课上教师对讨论的“收放”比较好控制;而对于在实验课这样学生能获得直接经验的环境中安排小组讨论却缩手缩脚,这样的课常讨论总是很难驾驭,收不住。
在学生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实验课上,当实验结果和预期相反时,会产生了疑问,此时学生最想进行小组讨论。例如,在做蚯蚓实验的时候,书上说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可是,有的小组实验的结果却是蚯蚓朝干燥的地方爬。此时学生最想进行小组讨论,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讨论欲望,没有安排讨论的机会,学生也会自发地开始讨论,出现所谓的“实验课上乱说话”的现象。
看来,教师最不愿意涉足的在实验课上安排讨论,却是小组讨论学习最有意义的时候,这也正是小组讨论学习这一新的课题最有研究价值的广阔空间。
3) 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不足,是丧失最佳小组讨论时机的重要原因
学生的好奇和困惑永远是学习的动力,如果他们自己不能排除困惑,就会很自然地求助小组讨论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好奇和困惑的出现往往超出教师的预料。
在个别访谈中笔者就了解到这样的事例。学生说,一次教师在课上谈到一个特别有趣的话题——大山雀喝牛奶的故事。说的是研究大山雀行为的研究人员发现,有一只大山雀偶尔打开了放在门外的牛奶瓶,偷喝了牛奶,不久,其他的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学生对这个故事感到很新奇,想知道其他大山雀是怎么学会这种技巧的。这时,学生就特别渴望教师能安排时间让他们讨论讨论。而这时,教师却没有发现学生的这种学习心向,因为,在教师看来,这个故事不过是引起学生注意,为展开下面的教学内容所作的“小铺垫”。显然,这种讨论时机的错过是教师的观察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不足造成的。
四、对深入开展小组讨论学习的建议
第一,小组讨论要出于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出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一般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后,有了疑问,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讨论的欲望。因此,当学生生成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对合作的需求,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开阔思路。学生的思维会在无数次的相互撞击中迸出无穷的智慧。
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善于把讨论引向高潮,要抓住关键问题引起交锋,逐步深入。使课堂讨论真正出于学生内在的需要,而发挥实效。
第二,教师把构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作为推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中心
小组讨论学习是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课题,在这样的新课题面前教师要敢于研究、善于研究才能将这一课题深入发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有兩个,一个是教师能力的提升,一个是新的教学规范的建立。
关于教师能力有兩个方面,一方面是善于捕捉动态信息,提高临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是发现问题知难而进,培养自己的穷追难题的能力。教学规范方面就是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时的一定之规。所以,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①教师要善于捕捉小组讨论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话题,将讨论引向深入。为此,可以备一个问题记录本,这个本不仅记录有价值的问题,还要记录提出问题人的姓名和当时的情境,在问题解决的时候也做相应的记录。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积累问题。
对表现欲强、表现机会多的孩子,既要有鼓励又要有提示,引导他们同时学会倾听和分享。要善于为小组讨论设计各种话题,让那些不爱开口的孩子也有感兴趣的话题,并及时给予鼓励。
②提高课题研究的问题意识,锻炼临场应变能力。在课程改革中,课题研究的问题意识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及时发现小组讨论学习中的研究课题,是更新教学理念的第一步。例如,如果教师能随时发现生物学实验课上出现的新情况,并及时将学生导入小组讨论学习,可以提高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③制定讨论规则,引导小组讨论健康有序地进行。人类社会生活是有一定之规的,这个观点也必须体现在教育之中。新课标的新理念应有相应的教学规范与之配套,小组讨论学习的规则是新的教学规范中的一部分,这些规范对于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会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