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明朝首富——沈万三

提起元末明初的沈万三,就像提起当代的马云,王健林一样。用富可敌国来形容沈万三再恰当不过了。当然我们就很好奇,他财富的积累财富的手段哪些?巨额财富给他带来了什么?

关于积累财富手段,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当然根据史料描述,还可以加上“天时地利人和”一说。

“垦殖说”在许多史料上都有记载,大意是说沈万三的先祖从躬稼(即种地)起家,继而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致家财亿万,田产遍于天下,号称“江南第一富”。这是他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他立业的根本。

从史料可以推断,沈万三家境并不富裕,能发家致富,没其他办法就是勤劳,肯吃苦。

“分财说”也有史料记载。例如《周庄镇志》中说:“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沈万三)。”也就是说,沈万三是得到了吴江富商陆氏的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能成为巨富,都有一定的商业天分,如果沈万三没有足够的生财聚财技能,估计是不会得到陆氏的倾囊相助的。

“通番说”,是说沈万三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持这种观点。

《吴江县志》则明确记载:沈万三在吴江县有二十九处房产,故居在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

至于海外贸易,元朝实行比唐宋两朝更为宽松的政策。

在这个特定的时期,沈万三具有敏锐的目光,他慧眼独具,从事起商贸活动来。他的经商范围是国内国外双管齐下,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开设了许多“沈万三商号”,获取巨额利润。

同时,他依靠宽松的海外贸易政策,带领船队往返于东南亚各地,把江南的陶器、江西的瓷器、浙江的茶叶、西北的药材以及周庄的土特产咸菜苋运到海外,同时,买回了大量的珍珠、玛瑙、象牙、红木,赚取了巨额差价,迅速暴富起来。

“天时地利人和说”

一、天时。

沈万三生活的年代是在元末明初时期,他经商的黄金时代应该在元朝。元朝统治者,重征服,轻管理,实行“重农商、轻赋税”的政策。所以说,当时的政策是比较宽松的。至于海外贸易,元朝实行比唐宋两朝更为宽松的政策。

二、地利。

沈万三的商贸成功与周庄具有很强的交通优势密不可分。

唐宋以来,苏州、松江、湖州、嘉兴、杭州一带,水上交通更加便利。刘家港是元、明两代最大的漕粮运转基地,海外诸国也把它作为很好的交易市场。

周庄坐落在急水江畔,沈家船队可以在周庄直达太仓刘家港。有的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经商,有的向东南出海贸易。优越的交通使得沈万三奔行于内地和国外各大商贸城市之间,于是,他的“聚宝盆”里盛满了来自各地的金银财宝。

三、人和。

多年的创业使得沈万三拥有了一定的资本,也拥有了一个“企业集团”。他是穷苦人出身,所以具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他深知创业难的道理,自然会将他的经商理念传授给手下人,于是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企业”精神。加之,他借助于姑苏王张士诚的权势,使自己在国内外的商战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事实上,沈万三之所以成为江南巨富,以上四个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关联的。其先祖以躬稼起家,而后大富,说明他有立业的根本。沈万三由于治财有方得到了汾湖商人陆氏巨资,显示了他出色的经商才能。当他有了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方面利用白砚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入走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使他迅速成为江南第一豪富。所以说,沈万三一跃而为巨富,是以垦殖为根本,以继承财产为经商的资本,以大胆通番为手段而成功的。

沈万三败落的缘由及结果

原因很简单,巨富又无权,想讨好皇帝,结果用力过猛招致灾难。

沈万三创建了他的商业帝国,是个商界天才,可是在政治斗争上,他哪里敌得过朱元璋呢?

第一件是沈万三出资帮助朱元璋修建城墙。暴露了自己的财富。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要修城墙,但是由于战事频繁,国家开支太大,资金不足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沈万三主动出资,承担 都城城墙修建费用的 三分之一。并且比皇家提前三天完成任务。

明末《云焦馆纪谈》有记载:说朱元璋在庆功宴上曾称沈万三为白衣天子,这话表面上是夸奖,实则暗藏杀机,也为后来整治沈万三埋下了伏笔!

第二件:犒赏军队

修城墙不久后,朱元璋要犒赏三军,沈万三提出要代劳。这让朱元璋极为愤怒。

这就是沈万三的不明智了,就是再富也不应该向天子炫耀。家族的没落错就错在他向皇帝“炫富”,有钱也是平民,皇帝要做的事你都替了这能行?皇家颜面何存?所以后来被发配云南边疆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沈万三在云南边陲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岁月,后世把他的墓迁回故土。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聊明朝首富——沈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