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细雨中的呐喊》的思考

开学的伊始,在图书馆里泡了一个下午,刚好读完了这本书,作者说述说的童年,让我感受到家长对于孩子的不同偏爱,铸就了不同孩子的人生轨迹,然而万幸,那个孩子没有被岁月抛弃。在作者的眼里,属于当时时代的孙广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在大多农村形象中的缩影,在环伺在旧时代的家庭观念中,不同孩子在家庭中受到重视的情况也同不一样,而在旧时代的唯一相似之处,无疑是弱者被无情的抛弃。

很惊叹,在读余华的书籍时,负面的人物,往往死的悲惨,也是作者对于世间罪恶的痛恨,本书的孙广才,恰恰就是死在了茅坑当中(余华的另一本书《兄弟》中的一个人物,也是死于茅坑),这种作者归于可悲的剧情,被作者重复使用,足见作者对于世俗中的这类人的痛恨,可能作者认为,这就是每类人都有自己的人设吧。

孙广才,一个普通的农村形象,却是20世纪中期普遍的农村家庭的映射,在作者众多描绘的剧情当中,无疑让我最为惊讶的是:孙广才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多余的,早盼着父亲的死去。可笑,无论是古时的礼仪孝贤,还是现今新的时代的尊老爱幼,无不对于孝道,作为人们道德的底线,然而,在书中的剧情,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悲哀,人性的无情,使得老父亲,无从反抗,只能悲凉的死去。道德的沦丧,变成了嗜血的不孝之子,在家庭的窘境当中,选择了父亲的离去,在艰难的革命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是以这样的可悲形式离去,人情冷暖,在艰难面前,又是何等的不堪一击。

有意思的是,在当时相对保守的旧时代,对于家庭中的男性,出现了严重的思想变革,男性没有了古时的一夫多妻的优越。却始于猎物心态的性观念,成就为了新旧时期的思想冲突的产物,可能对于出轨一词,相信现在每人都会认为这是婚姻失败的,很多人都会选择分手,结束自己的婚姻,然而,在《细雨中的呐喊》中,孙广才的光明正大的出轨,妻子却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了坚守家庭,这无疑是对女性的无声伤害。更加狗血的是,孙广才的大儿子,一样和父亲的情妇有过激情,这也使得母亲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援。

在古代,由于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使男人拥有绝对的性权利。只要男人有钱,可以三妻四妾,还可以整天泡于烟花巷里,如西门庆。只要男人有权,也可以在民间广搜美女,据为已有,如皇帝。反正只要自己喜欢,又有权财,就基本上可以如愿。反正只要厌倦了前妻,有了审美疲劳,就可以娶个新的。所以在古代,很少有男人出轨的事情,只有女人“红杏出墙”。女人红杏出墙的根源在于女人没有性权利。而在现代,不仅女人常常红杏出墙,男人就更不用说了。

从八十年代开始的离婚问题的探讨,其实就是在寻求答案。婚姻学家认为,离婚率高恰恰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孩子的心理问题将造成社会的负担。也就是说,上一代人的快乐是建立在下一代人的不幸之上。这是一种难以解决的矛盾。在这种两难之中,情人就出现了。似乎是应运而生,谁也无权利去责骂。要消灭情人,就得消灭一夫一妻制。

在没有了男性优越性的情况下,现代男性的思想趋于平等的对待女性,在此讨论中国的婚姻问题,不过是本人对于婚姻的初始意识,相信未来的社会体系当中,男女平等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读完这本书,是我对于家庭观和婚姻观的重新洗礼,不同的是,我知道了自己的认知在不断的巩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细雨中的呐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