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常识(八)

1.人是感情化和视觉化的动物,所以在分析和决策问题时要正向去看“人”,而策划的时候,恰恰要相反,需要反向去看“人”。

2.大部分的市场部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市场部的职责,变成了一个职能部门。如果你知道中国营销历史的话,你会发现连 2000 年左右的地级城市营销人员的职能就已经相当令人震惊(集调研员、铺货员、促销员、管理员、终端维护员等多种职能一体)。可是回过头来看,如今经过高度分工化的我们,能力到底是提升了还是后退了?

你可以问问你身边的市场人员,他们有规律性的做用户调研或者终端调研吗?他们知道促销的因果关系吗?他们知道目前这个企业为何存在吗?

有时候我会怀疑大部分市场部员工现在做的工作还叫不叫市场营销。为什么连一个营销要素都不清楚,就敢上手去做,这就相当于没有驾照但开着一辆大卡车在高速公路上狂奔。更要命的是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纯粹依靠直觉来做工作。

3.Mide in China曾经在欧美国家代表着劣质和低价。时过境迁,我们幸福的发现,这个词慢慢已经变成了中性词甚至褒义词。

我深深感到后品牌时代来临对中国制造带来的新机会,我们能造出好产品,能卖出好销量,好品牌就自然是个好结果。实际上这种变化对营销来说是个巨大市场机会。后品牌时代的论调其实早在2008年左右就有人提出来,但直到最近几年这种感觉才越发明显。大家开始追逐便利性、追逐性价比、追逐产品品质,大家开始逐渐趋于“理性”,逐渐把商品的附加值丢掉。当然,这也是当所有产品质量都无法明显拉开差距下的必然趋势。

4.最后一公里的利润分配曾经是娃哈哈渠道战略制胜的法宝,今天看来仍然不过时。

拿手机行业来讲,如果我们深入到地级市或者二线城市以下,你会发现小米完全不占优势,为什么?因为要当小米的授权店,一般来说都不如去当华为OV的授权店。因为小米授权店不挣钱,一部手机提成150-50元左右,利润率太低。而反观华为和OV,在最后一公里的利润分配上都给足了砝码,一台手机至少可以赚到200-400元之间的利润。

这里面当然有很复杂的因素在里面,没办法就单一作论。但除了小米官网的价格政策不稳定外,终端导购员对最终购买产生的影响因素可能会达到50%以上。

在同样的一个手机店里面,店员会为了推销华为OV而刻意的“贬低”小米,甚至丑化小米。当然这种情况目前已经不止在小米一个厂商身上了,就连苹果三星也没有逃过。

5.市场营销者没有大师,大师都死于洞察到的最后一个市场变化。

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舒尔茨也好、迈克波特也好、甚至特劳特和科特勒都无法预测到未来五十年后的市场究竟是什么样。因为随着新技术的变化,“人”本身都可能发生变化。

最近一则消息是讲埃隆马斯克的公司已经研究出可以植入人体的芯片。假以时日,可能媒介会发生变化,内容会发生变化,甚至信息本身都会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大胆的想象一下如何给机器人营销?如何来让机器人助手来购买某个商品?

机器人的逻辑可能跟人的逻辑完全不同。机器人可以掌握着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开数据,所以依靠信息不对称来赚取利润会变的不可能;而且机器人的购买逻辑是什么样的?机器人在0和1的世界中是否还有情感需求?等等都是新的变化

6.在做营销的过程中,我们会过分执着于面子工程,而忽略了一些基础的涵养。

喜欢一个品牌跟喜欢一个人的逻辑类似,最起码待人要真诚,而且也比较“可控”(可控是一个美德,是要让消费者觉得他在客户关系中更有话语权,更被尊重)。大部分市场营销人员都觉得他们的某种地位高于消费者,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在里面。

这种错觉来自于不真正的尊重消费者,动口就说“那些xx用户”“他们懂个啥”“不要理他们”“他们能怎么着”这些话的从业者一定要好好反思。因为这很简单的道理,工资不是老板发的,而是用户发的。

7.有一些公司会因为现实情况而显得异常“拮据”,比如有的公司没有市场费用,或者市场费用很少,所以他们就拼命的做一些不花钱的自媒体。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一种可怕的平衡,公司内的人会过度珍惜手里的资源。那些原本运营这些“资源”的人就拥军自重,很容易对市场产生错误的判断。

例如只有微信微博资源的公司,会对价格策略、硬广投放、渠道建设、线下活动、地推路演等其他市场行为产生轻视(你必须亲身体会才可以知道,这种情况并不是不对,而是可以更加正确)。部门必须有一个人永远持有苍蝇视角,时刻保持冷静。这个人永远要客观的分析敌我、市场、用户的情况并给予意见。

8.营销者要能小能大,能谋略策划,能上场杀敌,这才是合格的营销人。

我不会写文案,我不会做策划、我不会做社媒、我不会做项目、我不会做调研、我不会做竞争情报……永远不要这么说。人虽然各有所长,但是你若确实想在市场领域持续做下去,就尽量把自己做成一个通才。

这不难,难的是克服自己,难的是下“乐”功夫(学习本身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纵观国内的这些顶级营销人,例如叶茂中、华杉、刘春雄、金鹏远、卢松松等人,哪个不是通才(虽然也有做的特别突出的领域,但从来没有局限自己是什么不是什么)。

9.工作有三重境界:知道天有多大,地有多宽这是第一重;懂得为什么要做某事或放弃某事这是第二重;做到并且能成事是第三重。

很多人,第一重境界没有达到就直接跳到第二重和第三重境界。这个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视野受限,看不到更多的机会和方法,很容易失败或者固步自封。中文世界中营销书籍比较好的可能也就几千本,花点时间全部看一看,有助于你走的更远。(当然,大部分情况是三步同时在走,互相激励和验证)

10.“自我”是最不重要的一件事,至少在工作中是这样。

如果你想做一个卓越的营销人,你应该坚信理论、坚信经验、坚信数据、坚信洞察,但尽可能不要相信“自我”。无论是自我导致的情绪化,还是自我导致的直觉化,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情绪化时,不要做决策;直觉化时,不要试图说服别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营销常识(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