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摘要

《红楼梦》作为高居中国小说第一把交椅的现实主义作品,曾被王国维称之为“悲剧中之悲剧”。从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都是对“悲剧”二字的尽情演绎、完美诠释。悲剧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同时,给予我们的思考是幽长的,留给我们的印象也是深刻的。于世人来说,《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而黛玉正是这部书中最易让人为之落泪的典型人物。黛玉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是社会身份的悲剧,同时还是爱情的悲剧。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此角度说,黛玉本身无疑是具有价值的,所以在她“魂归离恨天”后,我们的心不仅受到了震撼,同时还感觉到惋惜。也正因为这样,黛玉的悲剧形象才一直以来成为无数红学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悲剧、人物形象、悲剧原因、启示

正文

曹雪芹的《红楼梦》写了一大群美人,作为女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她是作者极力描写的一个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多愁善感的女子太多了,林黛玉虽然作为悲剧人物形象典型代表,却还很难找到可以同林黛玉相提并论的人物。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犹如莎翁笔下的朱丽叶、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她们各自身后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长长投影,凝聚着本名族文化的精髓。林黛玉作为中国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悲剧的元素贯穿她的整个命运始终,寄人篱下,没有父母的关怀与疼爱,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她与贾宝玉的爱情,但最后也是以悲剧收场。我们再为林黛玉的悲惨遭遇感到深深惋惜的时候,更多的是被她自身所具备的其他品质深深的吸引。

一、红楼梦创作背景和作者的遭遇成就林黛玉悲剧基调

1、创作的时代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处理的是社会问题,但他不可能知道是社会问题,他把《红楼梦》悲剧看作是人生的悲剧。虽然,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里敏锐地感受到那时代的窒息气氛,深刻体验到社会统治势力的罪恶,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他无法认识到制造悲剧的社会根源。小说开头描写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神话、主宰人间风情月债的太虚幻境、似有若无的甄宝玉和来去无踪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给《红楼梦》悲剧蒙上一层感伤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2、作者的遭遇成就林黛玉悲剧基调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居士,清代伟大小说家。祖籍一说是河北丰润,一说是辽宁辽阳。清人入关后,入正白旗内务府籍。从他曾祖至他父亲,其家世袭江宁织造。幼年时家势贵盛,气派显赫。后来其父因事获罪,产业被抄没,家道衰落。曹氏全家从南方北迁,中年后住在北京西北郊,家境清贫,过着“举家食粥”的日子。曹雪芹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嗜酒健谈,性格傲岸。《红楼梦》写到80回时,因贫病交迫,加之爱子夭折,含恨而逝,使《红楼梦》成为未完稿的著作。

曹雪芹写《红楼梦》耗时十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可以说十年辛苦,字字泣血。字里行间隐喻着他消极厌世的世界观,曹雪芹在书中,只有憎恨,毫无幻想,而对于年轻一代又寄以希望,注视着她们的遭遇和结局。曹雪芹的遭遇奠定了笔记下黛玉的人生悲剧,为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作者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创造了前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情来到人世的。在小说中,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与创造,他把最高有魅力的悲剧美给了林黛玉,使黛玉的形象栩栩如生。

二、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1、体弱多病,病态美。“身子似弱柳扶风,眉宇间轻烟盈盈”这句话描写的就是林黛玉病情的主要特征。黛玉就是一个弱柳一般的女子,风一吹就好像随时就会倒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病症,主要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因为黛玉身体血气不足从而导致身体虚弱。所以在她进入贾府以后,贾母依旧选择给她吃人参养荣丸。因此贾宝玉在看到林黛玉的病态时,他觉得林黛玉是美的,这种美既是对林黛玉的一种肯定,可能也是对于林黛玉命运的一种折磨!也可以这样说,林黛玉的美貌是她悲惨命运的因素之一。

贾宝玉第一眼见到林黛玉时,就从这个小表妹的外表的缺陷上发现这个小表妹身体不太好,满面愁容的病态美。“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句话是说黛玉清雅秀异的风韵生于含愁的面容,娇怯灵慧的情态出于孱弱的病体。那么,病成为黛玉生命悲剧的渊源;病也成为黛玉最不该结下的终身伴侣。

2、尖酸刻薄,冷漠外表。黛玉常用匕首式的尖利言辞刺痛对方,言语尖刻,不依不饶。她的话往往一语道破事件的真相,使周围的人们感到不愉快,给人以“尖酸刻薄”的印象。在黛玉刚刚进贾府的时候,薛姨妈给了周瑞家的十二支新鲜样子的堆纱的宫花,让周瑞家的给姐妹们送去。周瑞家的最后才给林黛玉送过去。“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红楼梦》通行本第七回)这段可以说是读者们对于林黛玉“刻薄性格”的第一印象。但是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一下周瑞家的说话的语气,已经有一些不耐烦了,而且十分不客气。于是林黛玉反唇相讥,说得周瑞家的“一声儿不言语”。

黛玉尖酸刻磨,加上冷漠的外表实则是身处环境有关: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受到贾府上下的轻视外,又加上天性的清高导致她对世俗的嫌弃与厌恶,所以读者可以读到她在贾府中的人缘并不是那么好,尤其还有个事事得体的宝钗相称。因此,有多了一处环境影响黛玉性格导致她人生走向悲剧化的根源。

3、坦率纯真,见之以诚的个性。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友善且坦率纯真,见人以诚而且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就如: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四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

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以上这些又体现出黛玉是何等的坦率纯真,见之以诚的个性。即便黛玉拥有这样美好的人性品格,可以依然逃不出作者曹雪芹给她定格好了的悲剧人生。

4、才学横溢,博览群书的才能。黛玉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也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

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作祟,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一点一点滑入人生悲剧的的深渊。

三、林黛玉的人生悲剧的原因

1、孤单凄凉的身世。黛玉不断经历着生命打击,遭逢的第一次生活挫折是生母的病逝,她曾因“过于哀痛”而“旧病复发”。第二次挫折可以说是抛父离家,对此,她“原不忍离亲而去”,“无奈”而去,寄人篱下,自然违心而又伤身。第三次挫折便是《红楼梦》第十四回所写的林如海之死,黛玉完全沦为孤女。更有寄居贾府后她时时刻刻所感受到的“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挫伤,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林黛玉来说,无疑是如同一次复一次的生命止殇。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她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对命运给自己安排的漂泊之无奈,林黛玉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属于她的那份温暖,从小寄人篱下,饱尝无家漂泊的艰辛,纵然贾府是封建社会中的人间乐园,可在那赤裸裸的封建关系网构建的外衣上终究没有林黛玉的走笔。贾府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驿站,她也只是贾府的一个匆匆过客。从小生活在皇宫贵府大家闺秀永远都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而林黛玉的这种漂泊恰好为她的人生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柔弱的女子生活在悲情的命运中才是不朽的源泉。

2、性格决定命运的悲剧。林黛玉感情丰富、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在她的诗词当中的体现: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由此可见,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

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思考,这也导致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齐的,某种气质更容易构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构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为她性格的构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明白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但是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3、对爱情的“痴”却以失败告终的爱情。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向他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今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大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作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毁灭了,林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没得到美满的婚姻。林黛玉毕竟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得到封建势必力的认可,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她没有贾宝玉那样自信,她担心着将来不知如何,更多是预感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显得无能为力。事实是有一团乌云笼罩在他们的爱情空上,而乌云的制造者是贾母,贾母对她的心肝宝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长期萦绕于心的重要问题。林黛玉成为她安排中的一个牺牲品,林黛玉小心眼儿,在大观园中得罪了周围很多人,婚姻之事也没有替她着想,她的性格孤傲,对别人没有一点而顾忌,直率惊人,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她的叛逆思想,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是那样的勇敢绝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

此外,她强烈的自尊心也是造成她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比如,在第二十六回“萧湘馆春困发幽情”一节中表现得也很充分。当宝玉当着林黛玉的面对丫环紫鹃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时,林黛玉是气得“登时撂下脸来”,还哭着说:“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哭着下床往外就走。林黛玉为什么这样大发作呢?当宝玉来时就明明听到林黛玉在床上忘情地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足以说明林黛玉心中对宝玉的爱恋是无限火热的。每日都为宝玉神昏不定,思曲缠绵,而且自己口中说的就是那所谓的“混话”。本来宝玉话中的内容、词语的实质是可以带给林黛玉爱情的喜悦的,但宝玉表达爱情的方式却伤了她的尊严,令她无法接受,可见,她这种强烈的自尊心注定了她的爱情悲剧。这样一个美丽、柔弱、勇敢的悲剧形象,永远铭刻在读者的心中,屹在中国文学史上。

4、悲剧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环境有密切关系。尽管林黛玉的性格多愁善感,敏感多疑,怯懦内向,但在面对外界时又显得孤高自诩、有才华、有进取心、争强好胜、特别是面对与贾宝玉爱情时,追求自由恋爱,有抗争精神,这些优点太现代,在当时的社会便是缺点,与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清规戒律显得格格不入,她的追求和向往、性格和人生,在当时那样一个封建男权社会里,只能以悲惨而告终。

同时,等级制度的森严,寄人篱下的处境,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代表着宗法思想、家族势利和代表着神的意志的“金玉”之说,象一座座无形的大山横亘在宝黛爱情之路上,使她很快意识到环境和自身、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意识到爱的历程的艰难与渺茫。相比而言,薛宝钗性格古板守旧,逆来顺受,看似识大体,但其本身而言并不快乐,尽管在与林黛玉争夺贾宝玉的事情上赢得了贾府上下的支持,占得了先机,和贾宝玉实现了结婚的愿望,但最后悲惨的结局也证明了以她为代表的古代女性悲惨的命运,所以林黛玉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里那样一个时代的悲剧。

四、黛玉的人生悲剧给我们的启示                                                                                                                                                                                                          1、父母言传身教和家庭教育对子女非常重要。林黛玉悲剧的人生,可以发现林黛玉家庭教育的缺失。现代教育认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林黛玉作为书香门第的闺阁女子,不可能经历社会的教育,她和薛宝钗不一样,薛宝钗是商贾之后,不仅自幼学习针织女红,也耳濡目染地学习的社会经验。不然,薛宝钗不可能知道当票为何物?更不可能知道假人参为何物?至于学校教育,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红楼梦》一开始的曹雪芹毕竟明确交代了,林黛玉不平凡的学校教育。“只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见他生得聪明俊秀,也欲使他识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聊解膝下荒凉之叹。”(节选:红楼梦)

林黛玉小时候存在学校的教育,而且老师不是平常的秀才出身,而是进士出身。林如海请贾雨村为林黛玉家庭教师的时候,林黛玉所受到的教育为男子教育读的是《经》、《史》、《子》、《集》等科举文学,和传统富贵人家女子不读书、或者读《女四书》有不尽相同。这样不平凡的学校教育注定了林黛玉的大胸襟,大智慧,也是的林黛玉像男子一样,正直率真,不拘小格的个性。却因为身体的羸弱,林黛玉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男子规范化教育,生病的时候,林黛玉被安排休息。面对自己唯一的掌上明珠,林如海对林黛玉的溺爱达到了峰值。可是,林如海的溺爱行为又就造成了林黛玉学校教育的不规范,她不懂社会的人情世故,更不懂男子仕途经济学问的重要性。为林黛玉以后寄人篱下,不懂人际关系,不会讨好长辈,不劝学贾宝玉,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当贾母接到林黛玉之后心肝肉儿的林黛玉成为了贾母的掌声明珠,三春都排在她的后面,此时的黛玉已经忘记父亲曾经千叮咛万嘱咐,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也被林黛玉抛向脑后了。缺少了双亲的叮咛嘱托,缺少了双亲的言传身教,林黛玉在孤傲和任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演变成为人生的悲剧。林黛玉用悲剧的人生告诫了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教育的根本。

2、向阳而生,积极乐观于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林黛玉本来身体面庞却弱多病,有不足之症,自会饮食时便吃药,一直未断,若要好时,从此不见哭声。可她偏偏心眼儿细,心气儿又高,总怕被人瞧不起,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儿,一个动作,甚至自然界的花开花落,她都会浮想联翩。她的敏感多疑几乎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而且不会自我开解,她经常叹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笑一笑,十年少”这句老话我们都知道,快乐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而林黛玉把旁人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或者很自然的花开花落,她都会多愁善感,这对于较弱多病的她更是雪上加霜。而幸福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当时是要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美好的生活,可是黛玉恰恰都没有,这显然对她的不幸遭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性格决定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在日常生活中多想一些美好的事物,开朗活泼的生活,起码“爱笑的女孩子”运气不会差吧。很显然,黛玉的忧郁性格也成为她悲惨命运的原因之一。

3、完美的爱情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的努力,并且女孩子要有独立的人格和生活,爱情不是全部。林黛玉十次哭,有九次是因为贾宝玉沾花惹草。即便是这样,黛玉最终也没能和宝玉在一起,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抛开所有的客观因素,在我看来林黛玉的爱情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把爱情当做了自己的全部。虽说在古代,女子没有社会地位,更不可能抛头露面外出工作,但是作为封建女性,至少要拥有独立的人格与独立的生活,但是林黛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贾宝玉,她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和贾宝玉成婚。换句话说,宝玉就是她的全部,一旦她失去了宝玉,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这样的爱情,不管是对黛玉,还是对宝玉,其实都是一种负担。在我看来,我们寻找伴侣,寻找的是能够与自己互补的一方,而不是另一个自己,两个人的性格喜好未必相通,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却有着高度的契合。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一直在细心呵护着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即便是三天两头的争风吃醋,也不过是想守护两人的爱情,但是贾宝玉呢,从头到尾,宝玉似乎没有为二人的爱情做过任何的努力,他报着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从来没有给我林妹妹任何承诺,这对于两人的爱情是极不负责任的,除此之外,宝玉爱着的女人,也不止黛玉一人,从上到下,从小姐到丫鬟,和宝玉暧昧不清的人不在少数,而且还有贾政和王夫人极力推崇的金玉良缘,对于林黛玉那样的性格,这些都太过残忍,但是她没有选择放弃,而宝玉呢,他从来都没有为了二人的爱情而抗争过。这也是两人的爱情不能修成正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爱情是美好而又脆弱的,一段长久美满的爱情需要两人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顾及彼此的感受,尽可能满足彼此对爱情的诉求。

4、美好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和谐社会制度和环境的支持。林黛玉所生活的朝代是清朝,是一个封建腐朽的朝代,人们的思想都较为保守,对于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提倡自由恋爱的,所以她和贾宝玉的自由爱情会得不到祝福,是与整个封建礼教背道而驰的,所以她的爱情最后以悲剧收尾。而她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一个有着自由思想的人不被封建统治专权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而我们也能通过林黛玉的悲剧看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以及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结果。

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的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社会,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奋斗,实现共同幸福。而且社会的和谐、包容、多元化给予我们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民主的、开放的、接纳的。黛玉生不逢时,注定了她有这样悲剧的结局,显而易见,社会的制度和环境是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的重要因素。

五、总结

从通篇《红楼梦》来看,林黛玉本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都不可能让黛玉的人生有好结局,因为家庭观念、封建宗法思想,是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自是意料中事。

曹雪芹,他的人生命运就是悲剧性的。他爱所有的女儿,同情所有女儿的生命。他“见了女儿便清爽”,可是女儿的生命终究逃不脱封建礼教的压制。林黛玉,是他笔下最美丽的女子,是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的身上有女子的柔弱,有女子的真性情,有才女的聪慧,有诗人的忧伤。曹雪芹爱她,可是也无奈地给予了她悲剧的人生。封建制度,扼杀了纯真的爱情,也压制着做人的真性。追求自由,追求完美,追求爱情,林黛玉毅然成为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也就注定了悲剧的人生。

那么,生在那样的制度下,遭受那样的人生境遇,那样的性格与才情,林黛玉的悲剧人生是必然的,也是很无奈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性格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