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默的孩子学会自我表达 | 教育

文/扬蹄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晴

晚辅班有一个名叫志远(化名)的男孩,五年级。估摸着就十一二岁的样子吧,异常听话,沉默寡言。按理说,这样的孩子最让人放心。可正是这样一个安安静静地孩子,听说会不去午托班吃饭睡觉,大中午一个人跑回家。神不知鬼不觉,让老师们找得好焦急。而且,六年级孩子都不敢做的事,他敢。


图片发自App

初次见面,检查作业。语数英三科都完成得特别好,不存在偏科情况。别的孩子在讲话、在偷偷摸摸吃零食,他在认认真真地写作业,效率奇高。

当别的孩子对额外的辅导作业讨价还价、哀声哉道时。志远这个孩子:老师说作业是什么,他就听什么。即使作业布置多了些,他也绝不二话,点点头接过作业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本正经地写起来。

也许在其他家长和老师看来,这样的一个孩子应该值得夸赞,被当做一个榜样来供其他孩子学习的。可我,却有深深的恐惧感。也许,没有调皮属性的孩子在我眼里都是有点可怕的吧。那到底是什么剥夺了他的快乐?又该怎么让他露出笑容呢?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来看,6~12岁的孩子正处于“勤奋对自卑”的一个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看不出志远这个孩子是否存在自卑现象,但他的勤奋感是够够的!是值得认可和赞许的!

所以,给志远调了个位置。把一个话特别多、特别活泼的的孩子安排与他同桌。一方面是希望那个好动的孩子能够影响他,带给志远孩子该有的天性。另一方面不吝啬地奖励志远的勤奋进取,让他自己明白自己是值得嘉奖的同时也是告诫另一个孩子要像志远学习。

这样一来,似乎行之有效。偶尔两个孩子相互讲话、打闹,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他们的成长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

同时,我也相信:用孩子去影响孩子,教师再从中正确引导,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

关于志远的寡言,真的很让人头疼。既然布置作业都能认真听话地完成,那其他要求是不是也可以试试?

于是某天在晚辅期间,走到志远身边,要求他晚上离开的时候与我打招呼,跟我说再见。然,当天他并没有这么做。

第二天我又走到志远身边,指出我很在意没有听到他离去的招呼,再次对他提出相同的要求,希望他学会开口问候。他点了点头,算是答应。可是,那天他差点又忘了。在他背着书包准备走出门的那刹那,我叫注了他:“志远,你忘记对我说什么了?”他怔然地看了我一眼,轻轻说了声:“再见。”

第三天、第四天仍然是我这么提醒的。但渐渐他会说“老师再见!”,“黄老师再见!”

现在,已经不用我叫住他了,他在离去的时候也会主动和我打招呼。

看似很小的一件事,但正是这么小小的件事敲开了他的沉默寡言。他开始会笑、会闹,会提问、会质疑。每每这时,我都会欣喜他的进步,并夸赞出来。

成绩不是成长,一味地要求孩子安静听话不如教会孩子恰当的自我表达,这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无论是斯宾塞的“教育准备生活说”,还是杜威的“教育适应生活说”,都没有把儿童定义成成人。

孩子就是孩子,从他们接触社会的时间来说,亦或是他们自身认知的局限性,都决定了他们会不成熟地看待社会这一事实,他们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人。

作为长辈和过来人,不仅要对孩子的学业负责,更要对他们的成长经历负责。循循善诱,教会他们成长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自我成长的方法。

后记:

本文用一个沉默寡言孩子蜕变的个例对教育学“学生观”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进行阐述。看似是小题大做,却是想说明“让孩子学会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这世界不缺乏安静的人,逆来顺受,听之任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压抑、抑郁,不懂得心事该怎么处理,和谁说?怎么说?

表面上成绩优异,内心里暗藏疾病。若长此以往,作为大人的我们不知其根源所在,也不懂该如何处理。

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而不只是成绩优异的孩子。


《教育》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

愈发感恩自身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用文字的形式写下真实的观点和故事

如有帮助,莫大欣喜

在我心里一直认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只有一次,弥足珍贵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沉默的孩子学会自我表达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