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沅江12岁男孩杀母、衡阳13岁男孩锤杀父母;今年2月, 太原14岁男孩杀父伤母;3月,盐城13岁男孩杀母。未成年人杀父弑母案频频发生,其背后揭露的正是家庭教育的危机。
家是什么?家是生命开始的地方,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撑;家是充满爱、欢笑和幸福的天堂,是一个人的城堡和要塞。仁慈和善良始于家庭,凶残和邪恶也是如此,不良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2008年,豆瓣网兴起的“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10万多名小组成员将批判的利剑指向生养自己的父母,引起渲染大波。近期,电视剧《都挺好》的播出使“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答案是肯定的。大到什么程度?“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如萨提亚所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高晓松与父亲的关系很差,他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到自己的父亲,他从小到大没问过父亲一个问题。他以为自己早就摆脱了父亲的影响,直到中年以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别人干预、爱较劲的性格都与父亲有关,他一直没能从原生家庭的束缚中走出来。《奇葩说》的辩手姜思达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哽咽着吐露自己悲伤的童年,父亲很少陪伴他,对他非打即骂。父爱的缺席让他产生了心理阴影,导致他一直没有安全感,无法信任别人。谁能想到赛台上智慧幽默、巧舌如簧、坦荡直率的姜思达,背后竟有如此脆弱的一面。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走出童年的阴影。日本文学界的鬼才芥川龙之介,35岁服用安眠药自杀。溯其根源,他的生母精神失常,生父娶了生母的妹妹,他被过继给舅父当养子,母爱的缺失和复杂的家庭关系给他的童年蒙上了阴影,使他形成了敏感、多疑、抑郁的性格。龙之介的崇拜者太宰治也走了偶像的老路,和一位女读者跳河自杀。太宰一生多次自杀未遂,他在《人间失格》中写道:“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满了耻辱”,他像一个胆小鬼,碰到棉花也会受伤,他甚至觉得为生而为人感到抱歉。太宰治的“丧”也来自童年的不幸,佣人的侵犯在他的内心深处埋下了忧伤和绝望的种子。诗人顾城,曾经是一代人的偶像,谁能想到他竟用斧头砍死自己的结发妻子谢烨。他曾说:“我是一个放猪的孩子,没有受过教育。”这是顾城的全部童年,如他诗中所写,他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一直停留在童年之中,终生未能走出。
最近上映的电影《何以为家》中,12岁的赞恩在法庭上起诉父母:“他们生了我。”他对法官说,他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他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你这垃圾!” 作为家中长子的赞恩,从来没有感受到一个家庭的温暖和爱,父母剥夺了他上学的机会,逼迫他赚钱养家。在他父母的眼里,孩子是赚钱的工具,是牲畜,是出气筒,更不用说爱、平等和尊重,这样的父母无生疑是病态的,这样的原生家庭是原罪。生而不爱,不如不生。
性别歧视、过度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惩罚、忽略、拒绝、性侵、父母关系恶劣是原生家庭中对子女伤害最大的几条。血肉至亲往往比陌生人更让人寒心,家是心灵的避风港和最终的归宿,却成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宿命吗?我觉得不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的确很大,但不是宿命。“宿命”是唯心的,强调宿命意味着否定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弃掌握人生、奔向幸福的机会。正如萨特的存在主义所宣扬的,环境是不可改变的,但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改变命运,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自身拥有很强大的能量,自然不会受任何环境的影响,可这毕竟是少数。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摆脱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让全天下的父母参加考试显然不现实,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
原生家庭无法选择,既然命运发了这张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打好它。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谁也帮不了谁。不原谅或者放下,沉迷于过去还是拥抱未来,决定权在自己手中。
换一个角度想,我们之所以会恨,是因为在乎,还有爱。
《都挺好》的最后,苏大强被诊断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他的记忆变得模糊不清。在大年夜,他一个人跑到书店买习题册,这是明玉中考那年,心心念念的习题册。苏大强这一举动让一向坚强的苏明玉泪流满面,因为她知道父亲的内心深处是爱着她的,十多年的恨意与委屈在这一瞬间被沉重的父爱击散,明玉获得了新生。
美国电影《心灵捕手》讲述了一个数学天才少年威尔由于无法走出童年的创伤,四处闲逛、打架滋事、喝酒泡妞,直到一位深邃睿智的心理学教授尚恩走进他的世界。在最后一次谈话中,尚恩拿着威尔的档案,上面记录着威尔被家暴的经历,对威尔说了十遍“这不是你的错”,威尔终于心房溃决,泣不成声。这位有着丰富生命体验的心理教授,用爱让威尔走出了童年阴影,找回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他是威尔生命中的贵人。现实中的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幸运,没能遇到拉自己一把的贵人,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有人说:“我们等了一辈子,都在等父母一声抱歉;父母等了一辈子,都在等我们一声谢谢。”遗憾的是,大多数都没有等到。
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我们一生中的两个家,前者我们无法选择,这是为人子女最大的悲哀,但我们可以选择后者,选择成为怎样的父母,给子女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改变,是一切的解决之法,从当下开始,愿我们在成长之路上做最好的自己和做最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