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学习笔记一

这场非同一般疫情,在春节期间宅了两周,连老家都没回去。 也因为隔离,无意中竟然成全我“远程办公”的设想,一直以为这样会更自由,个人时间会更多,两天下来发现投入在工作上的时间反而更多了。没有办公环境的氛围后,更容易忘记时间。
如何在这个特殊时期,静下心里好好学点东西,需要做些计划。
以下是最近一周的学习记录。

02-01

01丨“我”与“我们”:亲密关系对自我的限制与拓展

限制来自于相互影响

当你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你就不再是一个人了。你进入了一个以爱联结的、超越个体的、有自己独立生命的系统,并成为了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亲密关系意味着从“我”,变成了“我们”。
当你从“你”变成“你们”时,你就不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了。对方快乐了,你也会快乐。对方遇到危机了,他的危机也会变成你的危机。对方认可你,你就会充满自信,对方嫌弃你,你又会觉得自己糟糕透顶。
这种影响可以变成善意的体谅,相互的滋养,也可以变成恶意的武器、对彼此的攻击,而你还避无可避。
这种相互影响,才是亲密关系对自我最重要的限制。

亲密关系拓展自我的三个方面

  • 第一种拓展:适应亲密关系,让自我发展出新的品格。

这种适应也包括对限制的适应。有了固定的伴侣,你不能再随意喜欢别人了,这是一种限制。但在适应这种限制的过程中,你同时获得了一种品质,叫忠诚。

有了伴侣,你做很多事都没有那么随心所欲了,有时候,你需要先为对方考虑,再为自己考虑,这是一种限制。但你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品质,叫责任。

  • 第二种拓展:亲密关系让自我获得归属感。

这种“有人等”的感觉,就是一种归属感。同时,由亲密关系开始,到组建家庭,到生儿育女,人们获得了更大的归属感。

  • 第三种拓展:亲密关系让人获得对抗时间的能力。
    当你属于一个系统的时候,你就有了超越自我的存在。就算有一天你不在了,只要家这个系统还在,只要家里的人还记着你,那你就一直都会在。而家,是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

想想和自己的另一半认识后我改变了很多,曾经我是个月光族,从没思考过要为将来的生活做些准备,对金钱使用方面很是随性,而她却是个挺会生活,异常节约的人,还没结婚时就想到了将来买房,孩子养育方面支出,我在她面前像个还不懂事的孩子,很是天真。 彼此性格、喜好、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让我们一路走来也出现过争吵,但吵后彼此很快就忘了,慢慢的相互适应,改变,虽然感觉没以前自由了,但为了共同的家,一起经营就要付出,结婚后才慢慢感觉自己懂事了。

02-02

02丨爱:什么让我们在一起?

亲密关系背后的动力:爱。
爱在心理学里有一个特别的概念,叫做依恋(attachment)。亲密关系中的爱,是人类的一种依恋本能。

爱是依恋本能

母亲和孩子之间稳定的依恋有四个特征:

  • 第一:强烈的情感。
  • 第二:彼此的回应。
  • 第三:依恋关系的唯一性。
  • 第四:依恋关系是最纯粹的情感关系,而不是利益关系。

真爱的四个特征

成人亲密关系中的爱和母子之间的依恋情感不仅有相似的生理基础(多巴胺和催产素),还有相似的体验和特征。

可以通过四个特征来判断是否真爱:

  • 第一:你们之间是不是有很强烈的情感联结。
  • 第二:当你们在一起的时候,对方是真的在回应你,还是在自说自话。
  • 第三:你在对方心里是不是特殊的、唯一的一个人。
  • 第四:对方爱的究竟是你这个人,还是你对他有用。

老婆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现在每天不知觉养成了看一次她朋友圈的习惯,进行点赞,留言。
当彼此在一起时,似乎云淡风轻,但偶尔分开,有时就会有莫名的依恋。自己也搞不太明白曾经的“钢铁直男”为舍情感会变得细腻了呢。

02-03

03丨怕:什么让我们貌合神离?

从悲伤到疏离

当爱一个人的时候,也把伤害自己的权利给了对方。而最大的伤害,是背叛和抛弃,是一个你深爱的人说不爱你了,要离开你。

心理学家鲍尔比发现,孩子被迫跟母亲分离后,会依次产生三个不同阶段的反应:抗议、绝望和疏离。

和依恋对象分离是一种痛苦的创伤性体验。这种创伤性体验虽然不会像身体的伤一样留下疤痕,可是也会造成心理上的伤疤。

爱与怕的微妙平衡

  • 怕的第一种形式:不让自己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
  • 怕的第二种形式:表面上进入亲密关系,却调动内心的防御机制,屏蔽自己的感觉。

因为渴望爱,我们想要亲近他人。因为怕,我们又想方设法让那个人不那么重要。

恋爱时害怕失去带来的创伤,不敢全心投入,而这样又让对方感受到了,导致关系的不能深入。真心相爱,不带任何条件,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02-04

04丨融合:黏人的爱

“融合共生”。
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共振器,它会让人们对自己所爱的人感同身受,两个人变成一个共同的情绪单元。

融合的背后是怕

越是亲近的人,越希望对方跟自己一致。人们从这种一致里,找到了特别的安全感。相反,如果有不一致,人们就会有不安。

融合的两种倾向

  • 一种是主动的融合,表现为控制。

用这种策略的人会非常强势,容不得别人和自己不同。

  • 另一种是被动的融合,表现为讨好和服从。
    。这样的人会取悦别人,会回避矛盾和冲突,维持表面的和谐。

无论是哪种融合,都会让两个人之间缺少空间,最终损害了亲密关系。

一直感觉我老婆的控制欲挺强的,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控制欲强的人一般比较喜欢开车,因为有操控感,她就是。为了摆脱这种被控制的感觉,我也时常反抗,哪怕没听她的,最终发现自己做错了,也是种学习的过程。
想起刚结婚时,老婆就提出让我上交银行卡,我同意了,因为我暗自开通了网银,不用银行卡也没啥影响。一年多后我好奇,问她银行卡里的钱是怎么打理的,她说存的都是活期,我惊叹道,如果你买些基金理财,有近10%的年化收益,你这样也太大方了,给银行做贡献了。
她说不清楚怎么操作,我说我擅长,都玩了好几年了,于是我要回了自己的银行卡,顺便把她的卡也拿来管理了。
多学点,比她更懂点,也是改变关系的办法。

02-05

05丨物化:疏离的爱

当人们在关系中感觉不安全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来物化对方,告诉自己对方不重要。

物化源于被抛弃的恐惧

当被抛弃的恐惧压过对依恋的渴望时,孩子就会表现出这种分离的态度:对于可能得不到的东西,就疏远,就漠不关心。而对于能够得到的东西,就占有。

通过“物化”的方式,人既有了一段关系,又没了被抛弃的恐惧,通过把对方当作“物”而占有他。

物化的三种表现形式

  • 第一种物化的表现:经济。
  • 第二种物化的表现:颜值和性。
  • 第三种常见的物化表现:陪伴。

物化的本质,是关注这个人的功能,而不是关注这个人的内在。

物化是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

物化是为了避免可能的伤害,防御被抛弃的恐惧

当被爱人指责为“没用”时,这个感觉就是种物化,既然自己没用,那索性放手,也偷个闲,前期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闹了不少矛盾,现在彼此慢慢磨合了。

02-06

06丨亲密关系:一场值得的冒险

“怕”会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当人们怕的时候,自己不会去找不要怕的理由,也不是在寻找出路,而是在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怕有道理。所以越是孤独,人们就越会小心防范。而越是小心防范,人就越孤独。

迈进亲密关系的两条方案

  • 第一,不要把爱停留在理念里,而要把它放到实践中。

爱是一种能力,是通过爱别人,来超越自我的局限的能力。

  • 第二,学习把某些重要的东西,交给别人。

如果要走出“自我”,走向“我们”,就需要把伤害自己的权利给别人。这其实也意味着把保护自己的权利给了别人。

记是很久前我出差在外,回来后有朋友问我老婆,说我一个人在外,会不会不放心呀。
她回答道:我知道他是怎么样的人,很放心。
最重要的是信任.

02-07

07丨关系视角:如何透过事情看关系?

事实背后有关系的含义

关系的视角是不只看到事情本身,还要看到事情背后的关系。在关系里,任何一件事发生,都可以有两个层次的解读。

  • 第一个层次:事实本身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事实事件。
  • 第二个层次,是这个事实背后所代表的关系,

事实事件和关系事件的三个差异

  • 第一个差异:事实事件是孤立的。而关系事件是发生在你我之间的事。
  • 第二个差异:事实事件是客观的,而关系事件是主观的。
  • 第三个差异:事实事件是对事不对人的,而关系事件是对人不对事的。

有时候和老婆闹别扭,会故意做些让她不喜欢的事来抗议。有时候为讨好对方,又会故意做些傻傻的事情,让对方批评下,主动示弱。对于事情,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关系,和领导相处也适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密关系学习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