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团队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上篇讲到曾国藩湘军与绿营兵制度上的第一个区别是“厚饷制”,第二个特点是“将不亲选,兵必自募”,这一创新,也是军事门外汉曾国藩殚精竭虑、集思广益的结果。

绿营兵制最大的问题是“兵败不相救”,因为清代皇帝都极有权术,生怕军官拥兵自重,所以十分重视兵为国有,而不是兵为将有,所以每逢战争,“东抽一百,西拔五十”,临时组成军队,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军和士之间互不熟悉,没有私人感情,甚至语言都不通,大家只听皇帝的,没有皇帝命令就不能调动军队,这保证了皇帝的安全。将与兵形同路人,“兵败不相救”。


曾国藩说,这样的军队 即使是“诸葛复起”,就是诸葛亮活过来,也是打不了胜仗的,因为这不是个人道德水平问题,是制度问题。


曾国藩制定了“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原则,也就是说,他挑选他认识和欣赏的人做营官,营官再去挑选自己信地过的人去做统领,一层层挑选下去直到普通士兵。“湘军”的湘字就是指湘乡县,老乡观念达到极致,这样,每一层上下级之间都知根知底,并且有选用提拔之恩,本来是公家发的军饷,但是经过招收自己的军官发到手里,感觉就好像是这个军官发给自己的,彼此有种“恩义”在。

湘军就像一棵大树,“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组织内部打通,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这就解决了绿营兵的“胜则相忌,败不相救”的问题,形成了曾国藩说的“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死党,这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第三个不同,是选人原则的不同。

曾国藩选人,有一句话叫“选士人领山农”,“选士人”就是军官要用那些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而不用那些有经验的绿营军官。在可以考证的湘军179名将领当中,书生出身的达104名。

上战场打仗,比的是勇气和体力,因此历代都用行伍出身的莽夫,但是曾国藩认为,精神的力量远大于身体的力量,行伍出身的莽夫虽然有一时之勇,但是没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曾国藩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

因为信仰出战斗力,精神出战斗力。程朱理学是这些湖南书生的共同信仰,他们在信仰之下,可以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能量。

罗泽南就是一个以理学治军的典型代表,从他身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曾国藩用书生打仗的成功之处。罗泽南是一个老秀才,此人之所以能战,第一原因是勇敢,理学是生死之学,因为学养深厚,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第二是经世致用,一直致力于有用之学,罗泽南是以理学经世的典型代表。即便后来在攻打武汉时受重伤临死之际,但是仍然一语不谈私事,只谈军政学术,特别嘱咐胡林翼说“危急时站地定,才算有用之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湘军团队是这样设计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