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也在群里

图片发自App

夸与被夸是好事,只要不走了样。

夜郎国的夸就有些变味。要说到夸,最早的夸夸群应该是在夜郎,夜郎国国王问:“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国王指着一座山又问:“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国王又指着一条河说:“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你看,夸夸群最早的群主是不是非夜郎国国王莫属?而其部下应该是这个群的成员。 国王的夸夸是自夸,部下的夸夸则更可能是巴结吹捧。这种不切实际的夸导致了可笑可悲的后果。

学生的夸夸也正常不到哪儿去。面试没过,求夸;挂科了,求夸;失眠到三点半,求夸……是的,这极有可能是学生们的一种自娱自乐,是一种课余生活的丰富,其存在的重要理由可能就是好玩。夸的人不当真,被夸的人也不会傻到当真。至于电商平台商家推出收费的“夸人服务”,我不知道是否收到过费用,即使收到,别说二十,就是二百,只要购买的人愿意,也无可厚非。然而,考试挂科终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会影响到个人的前途长辈的幸福指数,心态怎么能轻松到求夸的程度呢?这实在不应是来夸夸群消解的内容。把学子的压力自我卸掉了,在夸夸、哈哈、抱抱(夸夸群之外还有哈哈群抱抱群)的氛围里消磨时光,你倒觉得忍心吗?曾经读过一篇《一名女大学生的反思》的文章,是一位国内名校的学生写的,里面有这样的文字:“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趴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我怎么觉得这位名牌大学的女生描绘的情形与夸夸群给我的感觉那么协调一致,我多么希望是我的感觉出了错。

不顾实际的自夸或者他夸都是一种病态心理。我有一个诗友,前些年写过一首诗歌《结结巴巴》,这诗写得确实不赖,但这诗友脑子发热,在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说:“它作为文本的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性已达到新诗史上的顶峰”,“我确实发现我自己身上别人无法复制的那部分才华——这就叫‘天才’”,如此的自夸就有点过了,我想作为一名诗人,还是用作品说话为好,关于自己的评价,让读者去说,免得有王婆卖瓜的嫌疑。除了夸赞自己外,现实中亦有更高大上的夸。比如老子天下第一的情结,看什么都是自家的好,自家的芝麻都是西瓜,自家的虱子都是双眼皮的,“即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处,美如醴酪’”。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这样去获得心理平衡,不需要声张,极力声张的,说不清是自恋还是自卑,反正不会是自信。

我是在谨慎地过滤着形形色色的夸,在极易形成的群体性夸赞面前尤其充满戒备。前段时间最红火的一部电影是《流浪地球》,我很少看电影,但这部电影特意去看了一下,结果大失所望,这部胡编乱造的“科幻”片既没有在思想上给我什么深思也没有在艺术上给我什么感动,有的只是所谓技术,但技术只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然而,这部电影获得了中国电影第二高的票房,报纸上连篇累牍大版面大画面宣传报道它。我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观后的几点感想后,不断有微友耐心细致地给我讲解它的好,但无论怎样,也改变不了我对它的不良印象,在众多的“夸”面前,我感到了自己可贵的多余。年前去重庆旅游,去了宋子文官邸,把看门的人高兴坏了,领着我楼上楼下门里门外地讲,他说很少有人进来参观;打的去史迪威将军旧居,出租车司机愣了半天不知道这个地方,说他开了十几年出租,从没到过这个地方,后来是靠导航才找到。我去的这两处场所都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而宋子文官邸更是见证了国共重庆谈判的进程,但游客们都去了别的景点,我“夸”的这几个地方不在他们的行程,在熙熙攘攘的游客面前,我又一次感到了自己的多余,一如那几个旧居在高楼大厦背影里的萧索。

如此,我仿佛远离了群体性的追逐,但其实我怀疑我是不是真正走远的那一个。中国杯足球比赛又要开始了,我又在查找着它的赛程。几十年来目睹了中国足球队失败的历程,我竟仍然充满希望,夸赞它屡战屡败后能够屡败屡战,这是怎样的一种韧性!而我必定是屡战屡看。对每一批新的队员每一个新的教练充满信心,夸夸不已,直到所有的希望被击得粉碎,再收拾起碎片开启另一次等待。想到世界足球的起源地在淄博,内心就有了一点踏实。我发现如我一样“百折不挠”的大有人在,猛然觉得,原来我也在群里。

(载2019.3.23《半岛都市报》伴读周刊,编辑刘鸿亚)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来我也在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