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读

习惯这个东西真真是可怕!

说不清道不明的理由,不需要人懂别人也无法懂的“怪象”。

譬如我就从不肯好好将一本书一气呵成从头至尾读完,不是说不读完,而是好几本书一起读,时而拿起这本,时而翻翻那本,想必是中了三心二意的毒。

近几日听《马瑞芳评红楼梦》,读高尔基的《童年》,《被讨厌的勇气》,萧红的《呼兰河传》拿起哪本就乱读一通,期间当然影视剧是少不了的消遣,《今生有你》《长津湖之水门桥》等等,话说悲观的人总是看到悲观的一面?

秦可卿的豪丧,“小茨岗”的厄运,平平的心脏病,长津湖中英勇牺牲的战士,这些场景都是作者写得极其生动和跌宕起伏的,相比枯燥单一的描写,我还是喜欢这种直击人心的表达。

悲剧就是把美撕碎给你看,形容得太恰当了。

初读秦可卿,标致的人物,才情思应该都不差,而且想着她与“脂粉堆里的英雄”王熙凤是闺蜜,且是王的唯一的闺蜜,这只凤凰能瞧得上的女人我自然也觉得当另眼相看,但是在马老师的解读下,才恍然大悟她也不过是曹雪芹笔下要承担的“万艳同悲”的这种角色,想来以前读书读得多浅,别读坏了就是。不过在我的三观里,接受不了乱伦的可卿了,纵然再是何等的绝色佳人,还是转为黑粉了。

曹雪芹对她的豪华丧礼安排是为了烘托贾家兴盛之时和衰落之时的天差地别。

《童年》也几乎遗忘得一干二净,再读起来,惊觉是翻译者的笔力之强,还是高尔基的文字之大?童年的视角竟然能那么生动,击中灵魂深处,“小茨岗”的厄运就是俄国那时典型的愚昧封建的家庭造就的,无休止的斗殴,无休止的争夺,无休止的苦难,像是被施了魔咒,他们的心中都各自有着一个上帝,各自的上帝都能拯救自我,也能拯救他人,可是为什么还是这样?

也罢,读书怕就是读错了,评说半句也是胡言乱语。

《今生有你》还是勉强拉完了,一般都猜得出剧情,大致一波三折,中间又是某某坏人出来做鬼,最终感化,最后的最后又是背后的始作俑者伏法了,生活貌似也是这样,好好坏坏傻傻分不清。

《长津湖之水门桥》全程哭着看完,一年半载的泪水都攒着电影是奔流出来,或是感动,或是痛心,皆被震撼!

不轻易为自己而哭,倒是哭在他人的世界里。

这样乱读,恐怕浑浑噩噩混日子罢了,就是写下这些片段也只是絮絮叨叨。

管他呢,生活不就是这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