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殇――品读《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偶遇此书,便被封面上的这句话牢牢的吸引。借阅品咂,竟陷入莫名的惶恐里:原生家庭之殇,毫无分厘之差地深烙在子女的生命里——我们无一不承载着父辈对生活的希冀,我们又无一不或致力于摆脱希冀的禁锢,或致力于活成父辈希冀的样子;终有一天,我们又把自己愿而未偿、求而未得的,化成希冀,施于子女……

        《无声告白》全书,用倒叙、插叙手法,以莉迪亚之死为叙事线索,讲述了詹姆斯.陈一家寻找真正的自己的故事。网上有评论说本书主要写玛丽琳,也有的说主要写玛丽琳和詹姆斯。读完此书,在迷茫中久久回味,忽然觉得玛丽琳、詹姆斯、内斯、莉迪亚、汉娜、杰克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不断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内心追求。

                      玛丽琳

      玛丽琳是白人女孩,有一个一丝不苟厨艺精湛的教家政课的母亲。母亲希望她像众多女孩一样,做个精通家政,以后能打理好家庭的家庭主妇。而她却偏偏执着于追求与众不同,立志做一名医生。她对缝纫、清洗、园艺、厨艺等根本不感兴趣。细细想来,玛丽琳的反大众的追求,与她的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吧。她三岁时,父亲一去不归,母亲独自把她带大。在孩子眼中,一个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可以做花样繁多的可口饭食的母亲,是当时最普通的合格家庭主妇中的一员吧,可是如此称职的妻子依然留不住丈夫,便有了破碎家庭——“房子依然会跑的”的安全感的缺失,选择做一名热衷于生物学的优秀学生,并立志选择一种离母亲的职业最远的职业——做一名在当时属于稀有物种的女医生,这又何尝不是对缺失的安全感的弥补。

        玛丽琳毅然选择和年轻讲师詹姆斯.陈结婚,也与当年父母失败的婚姻生活有关。父爱缺失的童年,家的不稳定性,让玛丽琳一眼就看上了那个年轻的历史老师——詹姆斯.陈。詹姆斯.陈的内敛沉静,以及在面对学生逃课、哄笑时的稳重老练,强烈地吸引了玛丽琳。选择华裔男子詹姆斯,我们可以看做是玛丽琳追求与众不同的任性,但是一个对未来有追求的聪慧女子,又怎会如此肤浅的仅凭一副异域皮囊定终身。词词句句,理解起来,应该是玛丽琳在詹姆斯身上找到了父亲般的宽厚仁爱。

        玛丽琳由女孩到母亲的成长历程,走的是努力摆脱母亲、寻找父爱的路。她婚后与母亲断绝联系,看似彻底否定了母亲式的家庭主妇的生活观念,可她也因自己的丈夫及孩子而放弃了学业,选择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她幸福地过上了曾经讨厌的家庭主妇生活。直到母亲去世,她发现了母亲的烹饪书谱,曾经的反母亲式的生活观念苏醒,她再次离家求学,但被再次怀孕拉回家庭。至此,“医生”成了她求而不得的执念,她彻底成了如当年那个对女儿寄予厚望的母亲,用自己求异的执念,牢牢地禁锢住女儿……

        玛丽琳还是活成了她最讨厌的样子。莉迪亚死了,也带走了玛丽琳的执念。

                      詹姆斯.陈

        詹姆斯.陈,在白人世间里,他总是那个与众不同的存在。种族差异、家庭经济状况让一个倔强的男孩内心无比敏感。他自卑又自强,一直试图用卓越的才华模糊掉黄白差异,一直试图与生存环境融为一体。在这个处处彰显着他为异族的社会里,融入大众成了他的执念——他争取留哈佛任教;即使只能去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执教,也选择教美国牛仔的历史;和玛丽琳结婚……可是这些依然无法抚平儿时的伤,自己在白人同学中之感受到的孤立和疏离,母亲在学校食堂打包饭菜贴补家用等,已浸骨入髓。于是,他敬惜着他的白人妻子,并让自己的家庭如大众家庭一样——丈夫挣钱养家,妻子管理家庭。莉迪亚的出生,让倍受孤立感煎熬的他有了更大的安慰,因为作为华裔后代的莉迪亚,有一双白人才有的蓝眼睛!莉迪亚的身体特征,在詹姆斯看来,是他融入白人社会的成功的标志,于是,他处处鼓励女儿注重交际,把求同的执念寄托在身体已在求同道路上迈出一步的莉迪亚身上。

        莉迪亚死了,詹姆斯求同之路受挫。在短暂的与同种族女子交往后,他又回到了玛丽琳身边,可以肯定,他选择回归家庭,不是责任感的召唤。是他在助教女孩家听到玛丽琳说希望他回来后,他的在异种族求同感被满足的结果。

        没有了莉迪亚的詹姆斯,求同之路如何继续呢?

                    内斯

          内斯继承了父亲詹姆斯的东方人的所有特征。他没有异于父母的特点,故不是母亲玛丽琳所期待的。他没有西方人的特征,也不是父亲求同之路上的里程碑,因此,他在父母这个,仅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在妹妹莉迪亚出生之后,他感受到了父母态度的不同。虽然嫉妒妹妹太受父母关注,甚至一度想淹死莉迪亚,但亲情战胜了嫉妒之心,他努力让自己更优秀,以获取父母更多的关注。他在白人学校,虽然仍是孤独的存在,但也受到白人杰克的暗恋,以及部分白人女孩的爱慕。

          莉迪亚死后,内斯已是哈佛学生,也成功获得了父母的关注。或许,那里就是他理想的未来的样子。

                        汉娜

汉娜的出生,是个意外,她不是詹姆斯期待降生的孩子,她的出生,给父亲没有带来任何惊喜和期待;她是母亲玛丽琳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上的绊脚石,她的出生,对于母亲来说,似乎是多余。在父母共同的期待――莉迪亚笼罩之下,汉娜成了家里最不受关注的那个,幼小的她在内斯和莉迪亚的影子里仰望着父母,羡慕着莉迪亚所拥有的被爱被关注。她渴望被父母关注,并制造一切被父母关注的机会,但终归徒劳。直到姐姐莉迪亚死去,她终于像破土而出的嫩芽,沐浴到了爱的目光。

        进入父母视野的汉娜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会不会也烙上父亲去异求同的焦虑呢?

                            莉迪亚

          莉迪亚是这个家庭里最受瞩目的孩子――因为她最唯一一个结合了父母特征的孩子,她具有父亲的东方人外表,遗传了母亲蓝色的眼睛。她的中西合壁的外表,让执着追求的父母似乎一下子看到了理想的曙光。她的诞生,是母亲力求摆脱传统家庭主妇的阶段性的胜利,也是父亲竭力融入白种人世界的显著成果。她吸引了父母的全部的关注,系父母迥异的人生追求于一身。本来,她还可以在父母截然不同的两股拉力中,寻找出自己成长的方向。可是幼年时母亲突然离家的经历(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让幼小的她陷入恐惧之中。母亲回到家中,她依然不能从母亲突然失踪的恐惧中走出来,每天都在担心会突然失去母亲。于是她努力活成父母喜欢的样子。为了讨母亲欢心,她努力投入到物理等她并不喜欢的学科,她争取着母亲想要的优异,小心地掩藏着自己的喜好。为了让父亲高兴,她假装着喜欢父亲送的每一份礼物――书,虽然她更喜欢项链,但她失落的内心却随时支撑起一副满意的快乐的笑颜。母亲的过度关注,显得她与兄妹那么不同;父亲让她多交际,可父亲的过度关注,又让她与兄妹产生了莫名的距离。

          父母的聚焦,使她不断在父母异向、喜好与焦虑中窒息。唯有在哥哥内斯面前,她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她尽管知道内斯对她心有芥蒂,可她仍想处处引起哥哥的注意。为此,她宁可与内斯讨厌的“浪荡子”杰克交往。不幸的是,最后,她发现这唯一能掷向内斯的石子,却是一个内心爱着内斯的人。  对内斯忽视自己的报复计划就此落空,仅存的自我的真实感如泡沫般破灭。

          迪莉亚选择了沉湖。自幼怕水的她选择用水结束生命,这应该是一种宣言,她对桎梏着自己内心的强大力量的宣战,这又何尝不是对因恐惧母亲出走、家庭破裂而产生的讨好型人格的剥离。

        我们成长的每一步,无不在弥补着成长路上的伤痕,《无声告白》,值得用心反复品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性之殇――品读《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