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琴笔记 | 对话先贤,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之旅(二)

原创: 林可斫 

——抚琴、烹茶、读书、种花   无离琴道馆

4月27日  **奕

站桩,是习琴过程中的初步,适合晨起练习。迈开左脚,双脚距离与肩同宽,不可八字脚。双腿微曲,双手环置胸前,像是抱了一个球,指尖之间的距离约莫二拳,两肩下沉,凝神静气,放松却又不能松懈。

曾经也听过古琴课,却不知坐姿指法有严格要求,不知古琴有法度,亦不知琴亦有道。而在第一堂课学习过后,古琴不同凡响的魅力于心中油然而生。

丝弦古琴与钢弦古琴,继承与发扬,我想把历代先贤为古琴制定的法度,在习琴修身的过程中传承下去。

练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自身需要克服的难题,我的右手手指是偏的,容易出现叠指的情况,这是不可以的。五指也不灵活,在“抹,勾,打”时,不能够灵活的控制指腹在琴弦上的位置,坐姿也容易放松,歪歪扭扭。

在这样练习的过程中,心中不免急躁,但,按照老师所教,调整好坐姿,接着古琴的起式与收式:左手中指指腹置于第十徽与第九徽之间,右手贴于承露。心中默念“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先平心静气,使自己逐渐进入状态,再去习琴。

      我没想到第一节课的收获会有这么多,或许记录文字间的不足详细,但我心中已深印,更需要反复琢磨,感谢老师的教导。

习琴的严苛,是一个修身养性,劳苦心智体肤的过程,课后的练习也要同样认真,不可懈怠。

批复:

真正的自在是了解掌握规则、法度,这与懈怠是有区别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琴棋书画还是其他,都有其法度。

关于弹琴的坐姿及其指法,每一个古琴门派都有自己的要求和特点。我们所传承的吴门琴,在指法上要求化繁为简,要求以气抚琴,这是吴门的特点。

而坐姿,起势等。一个是便于我们掌握指法,一个是在弹琴前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自己情绪平复,让自己静下来。

5月1日  **杰

吾于琴之观感,乃因其音,初闻之可令心境澄明,抛空杂念,故喜之。而今从林师习琴,方晓琴之学问。习琴,不止乎琴技,亦需通琴道,二者皆行,方为琴艺。

第一日之所学,以入门为重。

站桩,与习武之人所练桩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习琴而站桩,非以强身健体为主,乃平心静气,所求自然,便于鼓琴。

晨起站桩,抱元守一,重心靠右(重心靠右是起势,势起后重心应在两脚间),腰板伸直,宜站半个时辰,但未必有闲时,站一刻便可,日日坚持方能见效。

而后,林师教吾等识琴,明晰琴之内涵,事事具体,乃教吾等习琴。

习琴坐姿亦有考究,琴凳只坐三分之一,与琴两拳之隔,眉心正对第五徽位,每每入座弹奏之时,左手无名指按于第十徽位,右手放于月山(岳山)之上,身体放松,沉肩坠肘,吾于此处常稍有刻意之嫌,并无放松之意,仍需苦练桩功以更正。

待吾等习以指法,食指之抹、挑,中指之勾、剔,无名指之打、摘,大拇指之擘、托,为右手基础指法,除却课堂练习之外,课后仍需下功夫。

一个时辰之所学,受益匪浅。林师待人温和,有耐心,吾甚是崇敬。如今《溪山琴况》已至,吾必将好好研习,以求下堂课活学活用。


批复:

站桩口诀,沉肩坠肘、收腰敛臀、含胸拔背、舌顶上额、虚灵顶劲。

4月28日  *晓

       选择来老师的琴社学琴的初衷是想静心,然后修身。从学校出来实习之后一直不能很好的适应导致人也变的浮躁起来,而古琴声音最大的特点就是“静”,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所以我想通过对古琴的学习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还未开始先练站桩,双手自然垂直,放松,沉肩坠肘,最后身体形成一个弧形,呼吸放缓站立。第一次做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是僵硬的,慢慢的每天坚持下来觉得整个人精神都好了许多,不会病恹恹的没有生气的样子。

       然后便是手指的练习和指法熟练,基础要先记牢然后运用,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不能急于求成,慢慢来。我想这也算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了吧。

批复:

浮躁、焦虑是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问题。琴通过低频的震动,低沉的声音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浮躁、焦虑。

通过学琴,培养心性,学会《溪山琴况》中讲的和的能力,能够更好的与人事物相合,这能从根本上解决焦虑的问题。

再者,古琴修的是一个定力,定力够也就不存在浮躁的问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琴笔记 | 对话先贤,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之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