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
——从《遥远的救世主》里看到的
是被抖音种草,然后买了豆豆三部曲,春节期间先看完了《遥远的救世主》(电视剧《天道》),除了必要的吃饭,睡觉,基本上称得上是“不眠不休”,看完之后才开始履行回老家的必要程序:摸麻将、以及承接来自七姑八姨的热情问候。
其实看完之后内心一直是荒芜且寂静,似乎心中多了一亩地,地里什么都可以种,但实际上什么也没种,而是长满荒草,我就这样审视着自己内心的这亩地,一边充满希望,一边又觉得遗憾和可惜。
这样想着,连过年也失去了往日的欢快,脑子里回想着书中的每一个情节,以及那些触动我灵魂的台词,总想发泄和倾诉一下,又似乎无从谈起,最终,只给毅哥发了一句,《遥远的救世主》我看完了。他回复让我分享一下,我扯出一个笑,脑子乱的很,分享不出来。
就这样断断续续的过了这么些天,眼下马上要上班了,这本书一直放不下,在脑子里翻来覆去的闹腾着,看来不静下来心捋一捋是没办法翻篇了。便是趁着闭关的最后一天,把自己的脑子撕一条口子,让那些零零碎碎的念头都释放出来,如此我便轻松了。
问题来了,从哪儿开始谈呢?
还是先闲聊吧。
我是看完小说,又在家拉着爸爸妈妈一起开始追电视剧。强烈安利给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是一边看一边吐槽王志文饰演的丁元英,“一个糟老头子,看起来都快50岁了,有啥好稀罕的,长得又不好看”....爸妈平时总是小吵小闹,难得在一件事上俩夫妇达成高度一致,我只能一边陪着笑,一边嗫喏道“那稀罕一个人.......又不是单看颜值.....你们往下看嘛,他很有智慧哒”。
当然电视也没看几集,遥控器就被孩子们抢过去了,我争不过,只得作罢。算了,三三两两的继续唠叨吧。
01-先讲孤独吧
芮小丹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丁元英,“你就那么执着于孤独吗?”这句话没有答案,是芮小丹望着丁元英的背影感叹的。
而实际上丁元英从未说过自己的孤独,他只是几乎一整年的时间,不回家,不社交,就在古城的出租房里,抽烟,喝茶,听曲,思考,下楼吃饭,扔垃圾,偶尔打扫公共楼道,不和谁争 ,似乎和谁争都没必要。多付的那碗馄饨钱 ,和父母兄妹的距离,和周边关系用力的扯出笑脸,看似热情的中国式交往背写满梳理与客套及内心世界的关闭...
妹妹有一句话是这样对他说的,“和你说话,你也累,我们也累”
王志文演的很好,他把一个居高临下、遗世独立而又生在尘世、不得不用力维持各种关系使自己尽量看起来正常的丁元英刻画得淋漓尽致。
每次丁元英一开门,那努力且刻意的笑容和热情,总让我揪得疼,这是“不自在”。
“用力过猛、格格不入”这就丁元英没有接纳芮小丹之前的社交状态。
我理解的,这就是孤独,找不到同频对话的人,觉得自己与世界、与身边人以及所展现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索性便把自己与世界隔绝开来,从现象上有联系,从本质上其实没有联系。
也许,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享受孤独”这个说法,只存在“享受独处”这种模式。
因为你在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孤独时,或者向外界传递出“我很孤独,但是我很享受”这种信息时,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矛盾,因为在内心深处还是在渴望被关怀、温暖、理解、接纳,而并非是真的在“真的享受,就是无形的,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状态,并没有觉得有哪里不妥,是一种“我不知道我孤独”的状态。而一旦当你感受到孤独,就会有一种理解“求不得”的苦,所谓“享受”,不过是无奈之下的苦中作乐。算不得真的享受。
也许大多数人都孤独吧。丁元英扯出的笑容,就容易让我想起微信聊天中经常打出的“哈哈哈”,是不愿意解释,觉得没必要继续深入聊天而让对话顺利结束的妥协。是“不较真了”,你开心就好的随意和被动的包容。
02-谈情说爱
就算是我浅薄吧,此处的爱仅指男女之爱。
“你厌烦我了吗”
这一句台词看似稀疏平常又简单,我却记忆非常深刻。这是热恋期间,芮小丹给丁元英三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和第三个都是谈人生、搞事业的,这第二个问题冷不丁的,简单直接的插入进来,真就像“蓝天白云忽然下起了大雨”,我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体悟到小丹“爱的纯粹”。
她不是在问“你还爱我吗?”或者“你爱不爱我”之类的问题。
因为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层级。
“你还爱我吗?”或者“你爱不爱我”,这类问题强调的是“你的付出、你的给予,我的得到”,是“我要的得到你的爱”,是对所爱的患得患失。所以与其说是爱别人,不如说是“爱自己”。
“你厌烦我了吗”在意的是我的付出,我可能的一厢情愿是否会造成你的困扰,不自在、烦恼甚至厌烦,是我爱你,但我需要明确的是,我给予的这份爱,你是否能欢喜地接受而不是觉得我在打扰。只有这样真正对你好,在乎你的感受,我的爱才是有意义的。
毕竟之前元英是“害怕女人到骨子里了,教不得,斗不得,还不如花钱piaochang来的明心见性”。
所以芮小丹这一问,是爱的基础:不是得到,而是给予和付出,是小心翼翼的守护。
“别让我把记忆都留在床上”。
这台词甚是香艳。床上怎样咱不能去探讨,就暂且把焦点放在这个“别”字上吧。
爱是什么?
我想从吴易聪老师“爱的六个层级”说起:
第一层级的爱:生存的爱,如溺水的两个人无意识的彼此拉扯、攻击,只为了让自己浮出水面;
第二层级的爱:制约的爱,如战争的两个人,把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都演化成一场战争,只为证明自己是好的,是对的,是重要的;
第三层级的爱:自我的爱,是战争中的两人,终于有一个人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把生命消耗在你死我活的伤害,你好我就不好的对抗中,开始爱自己。
第四层级的爱:相互的爱,相爱的两个人成为真正的朋友,有了一定的资源、能力和智慧,能彼此照顾、达成一致,共识、共生、共赢。
第五层级的爱:成长的爱,相爱的两个人成为修行的伴侣,他们开始明白幸福的人生不是没有痛苦的人生,而是有能力超越痛苦的人生。
第六层级的爱:贡献的爱,在超越了各自的痛苦和挑战后,在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后,他们心中升起了巨大的慈悲和愿景,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类同伴来离苦得乐,创造幸福生活。
所以一个“别”字后什么?就是贡献的爱,是共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有了后面的王庙村扶贫,有了北京格律诗音响公司。当然我也马上联想到身边的模范夫妻,远一点的是侯家胜、张益萍夫妇创办孝廉讲堂,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近一点身边人开始彼此扶持,共同创业。在此一并向他们致敬吧!尽管他们不一定看到此文,然致敬是自我灵魂的需要,本就与他人是否在场无关。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很多人的婚姻,陪伴的只是身体,而他们的灵魂从未彼此陪伴”。说的很尖锐、很深刻、很有道理,可是灵魂为什么不能彼此陪伴呢?
无论怎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婚姻或者爱,它或者带给你最大的痛苦,让你觉醒,或者带给你最大的滋养,带给你成长和贡献。重要的是,你在这份感情里如何取体悟和怔道。
03-干活比什么都重要
有一个细节,是丁元英决定接下王庙村这档事以后,叶、冯、刘这个王庙村三人行打算请丁吃顿饭,找个雅致一点的餐馆,一边吃一边聊聊王庙村的现状。丁很直接的说,既然是王庙村的事情,就去王庙村谈,把村里的主心骨都聚起来 ,简单搞点农家菜,边吃边聊。
我在电视剧里看到这个情节,当时就笑着对爸说,爸,这才是干事儿的,少些虚头巴脑的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直接到现场了解现实情况,解决现实问题,能干活、能出活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中国的酒杯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你说完全不吃饭、不对话肯定是不对的,要是这样,感情没法联络,事情没法解决。毕竟这个社会还是一个人情社会。但是这饭怎么吃,怎么吃才能既没有负担、也不费时间、又解决问题呢?
话说安徽某市招商引资处(据说是芜湖,没有细查资料)就推出了“早餐会”,通过吃早餐的20分钟到1个小时时间,政府关于和商界大佬面的面来进行清醒、亲密且高效的沟通。
把应酬的晚餐改成解决问题的早餐,场景转换,便没有喝酒的氛围、也没有喝酒的道理,一切从本质出发,快速高效的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我心里给了一个大大的赞,何况,现在三高这么多,很多人都把晚餐省了,那纷繁的酒局,能省就省吧,这样“他好,你也好”。
04-别高估自己
从书中我看到的“高估”大概整理了三个层次,以三个案例来说明,当然,纯属肖氏理论,或经不起推敲,无妨,先说着吧:
一是功劳主义高估。
书中的刘冰让我觉得就是个笑话,果然是应了那句“垂死病中惊坐起,小丑竟是我自己”。
从他筹谋着要掺和进“北京格律诗公司”,他台词是这样的:我帮丁先生卖过唱片,也算帮衬过他,多少有点交情。
饶是我读了多年书,多少受了些圣贤之道教导,也得“tui”的一声吐他一脸唾沫星子:生意场上你情我愿的事情,你依着丁先生的唱片,也笼络了而不少人气,赚了不少,谈何帮衬?谈何交情?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自视“劳苦功高”,最后才把丁给的一叠密封的白纸当做向乐圣公司和欧阳雪漫天要价的筹码,最后以悲剧收场,从天台一跃而下,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把自己该做的事,把自己得益的事 ,当成一种功劳去炫耀,或者索要回报,在不能得到回报时便会愤愤不平,在得到回报时依然欲求不满、得寸进尺。
人心不足,苦的终究是自己,何必呢?
二是经验主义高估。
这个理论来自于丁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他积累的时间长短,而是看他与客观规律的远近。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是灿烂,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
这就是我说的经验主义高估。因为在现实中,包括我过往所面谈的候选人,很多人标榜着自己学的什么专业,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参与了哪些项目。
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最终得过过筛子,因为衡量一个人是否适用或者卓越,不是看他年龄有多少岁,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参与了哪些项目,而是在这些增长的年龄里,他积累了什么,付出了什么,在项目参与过程中,他展现的判断力、决策力和共情力在是怎样的。多的是人年过半百,心智却如顽童。
三是待遇主义高估。
很多人在平台上享受一个待遇,便觉的自己“值”这个钱了,其实不是你真的值钱,是平台值钱。所以你是顺便值钱。
麻绳绑在大闸蟹上,便是大闸蟹的价格,要是麻绳错误的以为自己就是值这个价钱,因此离开这个平台,那他就悲剧了。
高估自己,把自己获得的成功、享受的待遇或者领受的荣誉“归功与内”便是下坡路的开始,文中肖亚文对芮小丹正式见韩楚风之前说的一句话特别清醒:“你要真觉得你值这个规格就错了,值这个规格的不是你,而是丁元英”。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狐假虎威”,而这个“虎”可能是真实的某人,也可能是某种客观条件、形势,“归功于外,揽过于己”才是真实拔高自己的不二法宝。
当然,狐能不能借“虎”之威,也是要智慧和胆识的。认清自己,修炼内功、向外借势,即使是一根麻绳,也得修炼自己,把自己搓得上下均匀、美观牢靠,如此才能有可能被绑在大闸蟹上去。
一件事要做成,理论大概就是这个理论。因为现实条件不具备,我也只能说点理论。
05 杀富济贫&共同富裕
小说中多次提及的“杀富济贫”,05年出版的书,放到今天,“杀富济贫”依然是个热词。当然与今天杀富济贫共生的,还有一个词是“共同富裕”。
在格律诗公司正式启动前,丁元英与韩楚风前往五台山问道,如此便有了火遍抖音的半阙诗改动。
丁元英版: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智玄大师版: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纵观格律诗公司与乐圣公司两家公司的起承转合,半阙诗阐明了本质。
丁最初以为的杀富济贫,其实最终是“共同富裕”,乐圣公司从既得利益里分出一块蛋糕给王庙村,依托现有格局和格律诗合作,乐圣割掉箱体生产,分享销售网络.....把箱体转给更有成本优势、更具质量意识的王庙村来生产。
乐圣公司被“杀”了吗?乐圣公司死了吗?
并没有,乐圣公司创始人死了,但乐圣没有死,而是以更有优势、更有活力的产品推给市场,让它本身也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尽管这一改变乐圣公司是被迫的,是屈从的,然如果不从内改变,不合作,即便没有王庙村,也会有李庙村,张庙村。故而“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这里的因缘,我就直白的理解为市场。
而丁在问道之前,就是认定了此事是“杀富济贫”,这个商场上杀伐决断、敏锐果敢的人内心又有着无比的矛盾和柔软,因此呈现出“该不该杀、能不能杀?”的纠结。这是被自我认知圈住的小我,内心会有困顿、迷惘。这也是我觉得书中未言尽而我觉得甚是精妙之处。
国家也在大力提倡“共同富裕”,然后民间依然是一片“杀富济贫”的声音。
是“杀富济贫”还是“共同富裕”,最终取决于“富”的一方怀抱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情,有人是修,有人是悟,而不修不悟则只能被杀。
修行者,以行制性,以律制心。很好理解,就是国家要求这样做,我就听话照做。在做的过程中来提升心性,自我寻求心理平衡。
悟道者,以性施行,由心生律。就是我骨子里就觉得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我成立企业的初心就是为了帮助更多人,执行更好的经济秩序,我就应该开放、包容,与周边环境共荣共生,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这与“稻盛”讲的利他别无二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共同富裕,不是国家提倡和要求,我不敢说是道,只能说是客观的发展规律。
06 有常&无常
芮小丹死了,小说中是自尽,电视剧中是牺牲,不管哪种死法,总之是死了。
她死后的两个月,留学的录取通知书寄了过来。
芮小丹不知道当刑警这么高的风险,生命无常,有一天会突然死掉吗,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考试,争取留学呢?这就是小说所折射的另一种智慧。
《次第花开》有一段对话,大意是这样的,弟子问师傅,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认真修行,持戒诵经,可是我们还是会要生病,有生老病死呢?佛祖为什么不庇护我们呢?
师傅笑着说,这就是佛祖的慈悲与智慧,他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无常”。
我们常说“生命无常”,那无常之下,我们到底该做什么?我们都说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又是什么?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发弄扁舟”吗?
你别说,还真有,据说2012盛传世界末日那一年,有的人就在12月24日那天,把自己一生的积蓄都花光了,想着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了,不花白不花,不能便宜了别人。
曾国藩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感谢曾国藩说了这样的话,借此,我便有了可周全解释的理论依据了。
即人生无常,惟有以“有常”来应对“无常”,张碧晨有句歌词咋唱来着“我做了那么多改变,只为了心中不变”。
不管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遵从并执着于自己的内心,往该走的方向走。人生本就如一场未知的旅途,尽管不知道未来会遇见什么,往自己向往的方向走就对了,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好,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罢,都是充满希望的赶路,都生命难得的享受。即使有一天万一不幸,中途遇见车祸,停了下来,也许是旅途本该就在此停下,那就安心躺下来,歇会儿,最后看一眼这周边的风景,安详的闭上眼睛。
前面走的路不后悔,后面未走的路不遗憾。
如果我的离开让他人感到痛苦,那就如他所愿,把痛苦留给他,他也因为这份痛苦的存在,而感到人生情感的充实和满足。
正是小丹留给元英的。
(完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