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导演李安,爱看电影的朋友想必都不陌生。而他的《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等作品更是被大家熟知。
今天要安利的是1993年的影片,豆瓣评分高达8.8分的《喜宴》。
1
影片的男主高伟同是一名事业有成的男同志。原籍中国台湾,在美国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美国绿卡,成为了美国公民。与同性恋人赛门相守五年。
而本来幸福安宁的生活逃不过中国父母的逼婚,在恋人赛门的建议下伟同拉了来自上海、丢了工作处处不得志的女孩葳葳,骗父母说自己有了女朋友,不久会在美国结婚。
本想拍些照片躲过父母的抽查就好。没想到父母直接飞来美国,定要亲自见证他们的婚礼。无奈之下伟同只好和葳葳来一场形式上的“假结婚”。
为了留在美国,躲过移民局,葳葳也答应下来。
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本来只想走个过场的结婚仪式之后,父母碰到了一位故人——酒店老板老陈,硬是要帮他们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喜宴。之后葳葳又不小心怀上了伟同的孩子……
原本出于孝心的谎言,到最后演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闹剧。
李安导演的电影手法一向是质朴自然,情节细腻别致。而源于他本身受中外文化影响,他导演的华语片也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
所以在影片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共鸣。
2
由老陈在酒店安排的“喜宴”是整部影片的高潮,也是最发人深省的部分。影片中用了大量的时间与镜头,来展现出了一场典型的中国式婚宴。
酒席上新人敬酒,众人一同起哄强灌新人喝酒,看上去都是交情深厚的群体,配合的默契非常。
其中有一幕是一位客人听到大家起哄“高伟同”的名字,疑惑的问旁边人“这不是陈府喜事吗?”旁边人淡淡的说“陈府在楼上吧。”然后两人依旧该吃吃该喝喝,仿佛这种乌龙早已司空见惯。
众人毫不克制的哄闹让外国人都无法理解:“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
在那时候的外国人眼中,大抵中国人多数是孤傲禁欲的形象吧。
这时身后李安导演客串的客人忍不住说了一句“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这句由客串角色说出的话也是本部电影的核心了。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对待性的态度的确更含蓄。然而我们无法辩驳的是“食色性也”,压抑已久的渴望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宣泄出口.而喜宴上闹婚礼,闹洞房的习俗正是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方式。
于是我们才会看到在喜宴上的人们会不加掩饰理直气壮的拿“性”来捉弄新人。
电影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但事实证明了李安导演的叙述毫不夸张。即便时至今日,中国各地依然有各种类似甚至更加过分的“闹新娘”,“闹伴娘”的恶俗。
作为那些哄闹人群中的一个,我们或许感受不到有什么不妥。然而当导演把这一切放在镜头里面,让这些我们熟悉的场景与我们拉开距离、又完整的呈现出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场面是何等的混乱,荒诞,远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样子。
3
电影中对一些细节的处理是可以引发我们深思的。
影片开头,伟同爸妈寄过一张表格让他填写理想妻子的类型,他在胡乱填写的时候对赛门说了一句话:“都是一些愚蠢的谎言。但我已经习惯了”。
我们大抵都是如此,很多时候明知所做的事情没什么意义,但就是已经习惯了去做、久而久之也便完全麻木,不再追问意义为何。
父母来美国之后,伟同说只需要公正结婚,不需要搞得太隆重。
母亲不同意,直言在台湾已经收了很多礼金,办的太仓促的话没办法回去跟人交待。
伟同忍不住说“我结婚又不是为了跟别人交待。”
母亲生气道:“不跟人家交代你结什么婚!”
看到这里的时候心中一片悲凉。何时自己的终身幸福,已经是以做给别人看为目的?我们是为别人而活么?
当伟同在一片杂乱中终于不堪压力,告诉了母亲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之后,母亲难以接受。并且固执的坚信儿子只是一时误入歧途。
她请求葳葳把孩子留下来,葳葳说她做不到,她有自己的追求。
这时候母亲说;“妈有时候真羡慕你们这一代的女孩子,能受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有能力,有前途,不必靠男人,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葳葳回道:“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一个人在美国很苦的。”
母亲立刻像抓住了一丝希望,迫不及待劝道:“所以说啊,女人毕竟是女人,丈夫孩子还是最重要的,是不是?”
葳葳说不一定。母亲哭着说:“你还年轻,你不懂啊……”
母亲的固执让我觉得很无力,甚至有些反感。
大半辈子的中国传统影响之下,她已经不想去接受任何新的东西。只执拗的坚守着自己的一套理论,根深蒂固,无可动摇。即便那并不一定正确。
有看过电影的观众说,若不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有着深入的了解,绝拍不出这样一部电影。
而李安导演做到了,而且做到了极致。
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升华,让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不会止于影片结束,而是会有更深远的思考。这便是一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