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性推断的危害

你是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呢?

你是如何得出“他是不关心人”的结论性评价呢?

在这些过程中你是如何思考的呢?

...................................


通常观察到他好几次开会过程中不发言或看其他地方,

好几次未参加集体的活动,

所以我们推断“他是不关心人的”一般性概括。

而且在以后个日子里,

我们会无意识的更多的聚焦到符合我们推断的一般性概括事件上,

(而这样就忽视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事件的发生)

也更就加证明这一般性概括的正确性,

从而这一般性概括在我们的心里也就演变成事实。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身上时刻发生——从具体“数据”开始,跳跃到一般性概况。

而是事实是他可能真的听力有问题,所以有交流的障碍,

又或者恰巧遇到更严重的生活问题,所有未参加集体活动。

而结果我们这里的“事实”却有恰好相反,

推断出一般概括——“他是不关心人的”。


为什么会是怎样?如何减轻或是避免这样的情况呢?

在我们先验逻辑里,“对比”是先验行为,它深深影响者我们的思维,这个是源头。

而从“对比”开始,生成“归纳”意识,成为科学上常用的“归纳逻辑”,这个也就成为了我们日常常用的思维工具。

对于“归纳”法早已证明它的缺陷,在一定范围及时间里有效,要保证它普遍有效,至少保证两个前提:穷尽所有数据,过去与未来一样。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确定无法保证的。

所以归纳逻辑慎用,同时也需要时刻方式“归纳”法得出结论,比如“他是不关心人的”


如何减轻或避免呢?

反思实践是精髓。在行动中反思自己思考方法的能力,是禀赋能力,值得终身训练。

需要时刻问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当时是如何思考的?”,并且面对事实的本身。

可以探寻式询问他,这意味着情愿暴露我们自身思想的局限——情愿证明自己是错误的。

这虽然很难,但是非常值得去做,也应该去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跳跃性推断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