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浅谈固化思维与活跃思维的碰撞融合与升级

       近几年市场的变化真的是越来越快,新兴产业及传统行业的碰撞也越来越剧烈。很多人都觉得改变自己、顺应市场潮流才是王道。我之前也是这种想法,但自从我读了《髙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之后,我突然明白了:在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一味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虽然会让失败的几率大大增加;但盲目的追求改变、也不一定会走向成功。只有两者能够互相结合,适时转换,才会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发展。

       《髙维度思考法》的作者细谷功是日本的一位商业顾问,主要负责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战略制定及业务改革计划的制订、执行和定义。他在闲暇之余,专注于在企业与大学开展思维能力相关的研修。曾被大连理工大学所邀请,为软件学院的学生带来了《黄金思考力》的讲座,备受学生们的欢迎。

         本书从“蚂蚁思维的优缺点”、”蝈蝈思维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下面就让我来一一介绍给大家。

       1、蚂蚁思维及其优缺点

       可能大家都知道,与我们人类所认识的三维世界不同。由于视力的低下,整个世界在蚂蚁眼中类似于一个二维的平面,厚度及高度的概念在他们眼中过于模糊。也正是因为如此,若是把公司或者个人能力看成一个由圆圈围城的矮墙的话。对于蚂蚁来说,这就是一个封闭的圆圈。那么可活动的范围,或者说他们可应用的资源,也就会仅局限于圆圈之内。

       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很轻易的推断出蚂蚁思维的方式及其局限性:永远用同样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同样的问题,不知变通;只追求完成眼前的目标,排斥新问题等等。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问题都是钉子,就是对这种人最恰当的诠释。

       他们就像是定居在了那里一样,每天的朝九晚五,每天都处理着同样的事,聊着类似的话题。这在那些工作本身就很简单,很机械化的岗位上尤其明显。我相信大家也让都能从身边的某些人身上看到类似的影子。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蚂蚁思维也会有一些令人值得肯定的优点。那就是在固定领域中,在特定问题的洞察力及处理能力上,他们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

       尽管他们可能脑筋比较死板,每天只处理一些类似甚至是相同的问题。但勤能补拙、孰能生巧,他们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可谓是专家级别的。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及形式准则,很难经得住比较大的变动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当属手机品牌“诺基亚”了。当年的“诺基亚”质量好,销量佳,经常被用来砸核桃,堪称是手机界的王者。但是在智能手机将要崛起之时,当时的总裁 史蒂芬.艾洛普却以“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手上拿着一台电脑”为由,拒绝变革。而这一决定也导致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在2013年被微软收购。

       2、蝈蝈思维及其优缺点

       不同于蚂蚁的短视与固步自封,蝈蝈是一种即活跃又敏感的昆虫,而且它们跳得很高,很容易就能够跳出围墙之外。所以,相较于蚂蚁思维,蝈蝈思维的特点是善于发现问题,也善于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进而创造出未知的事物。

       他们在那些开放的体系或者是公司中,就会如空中燕、水中鱼一般,能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不过,与这些闪光点相对应,他们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就如同蝈蝈只顾着跳跃,却忘记了仔细查看周围环境一般,很容易就会把问题简单化、工作成果也就浮于表面了

       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受到企业的制约相较父辈较少,且受过高等教育、思维也比较活跃,对待刻板的领导颇有微词。但是,想法虽多,如无法沉淀下来就会漏洞百出;思维活跃,若没有基于事实就成空中楼阁。

       这方面的例子其实也很多,只不过因为都是失败的产品,我们一般不太知道而已。比如2012年4月谷歌推出的一款“拓展现实”眼镜,集智能手机、GPS导航、摄像机等功能于一身。让佩戴者的感觉就如同科幻电影中的主角一般,可随时在眼前查看所需信息、查询天气路况、拍照上传、录制视频等等等等。真的有一种让未来现在就来到身边的感觉。

       但是由于其成本过高、设备漏洞、应用太少以及因随时随地拍照、摄像所导致的侵犯隐私等原因,而禁止在酒吧、餐厅、影院等公共场合所使用。其用户甚至得到了“眼镜混蛋(Glassholes)”这种不雅的称呼。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产品功能的确很强大、也很方便,用户使用的感觉也很棒,甚至有人因此而上瘾。但因设计前对个人隐私等方面的考虑不周,也只能暂停销售消费类版本。


       3、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

      蚂蚁思维的固化与蝈蝈思维的活跃,都有其明显的优缺点。我们只要意识到自己属于哪种思维,并注意规避自己相关的缺点,取对方的优点,很多时候就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方式进步一大块了。

       比如蚂蚁思维,要多想想是否能够跳出围在自己身边的那堵“思维的墙”,尝试着去用新的方式方法去处理问题,甚至仅仅是一个小小步骤的进化,也能让事情的效率提高很多。

       而蝈蝈思维,则需要沉下心来,先看看自己的奇思妙想,是否适合面对的客户---世上无完美的选择,适合客户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很多时候借鉴一下前辈们的经验和方法,反倒是一种更加快速进步的途径。

       此外,这两种思维都需要通过提高思考的“高度”来升级思考的维度。



       比如尝试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可以说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简单粗暴的办法了。不同级别的员工,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获得的资源、得到的消息是完全不一样的。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层级关系。虽然我们无法完全体会上级的真正思想,但是若能够尝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对自己及工作的要求也会适当改变的。不愿意当厨子的士兵不是好歌手已经是烂大街的梗了,可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呢。


       抑或是利用“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方式来把问题或要求分类,然后再根据分类重新做相关的规划和计划,使其目标更加的具体、受众更加的清晰。这种方式往往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梳理问题,甚至是重新定义问题,对问题的解决颇有帮助。或者如下图中的“公式法”所示,直接套用别人已经完善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用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来发现问题,回溯问题本源,也是一种不错的问题处理方式。这方面最常见的就是5W1H这个方法了。

        Why: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What:是什么?什么事?

        Where:哪里做?能不能换个地方?

        Who:谁做?谁负责?

        When:什么时候?截止日期?

        How/How much/How long/How ofen:怎么做?有多少?要多久?频率怎么样?

        不仅如此,如下图所示,作者细谷功又从升维的角度对5W1H进行了完善。


       仔细观察上图就会发现,可以不断的通过问自己“为什么”来达到更进一步深入思考的目的,考虑事情的维度与角度也会不断的随着问题的深入而改变。这样,至少不会让自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发现深层次的问题,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总的来说,本书更像是一个科普类的书籍,对于方法论的描述也很是抽象。特别是前两章,完全就是各种理论的描述及解释,乍一看会让人有些头疼,作者也建议先从第三、第四章读起。待心中有了相关的概念,并想从本源了解理论的时候,再读一、二章也不迟。

       其实,《髙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的目的更多的是让人们意识到,思维方式有固化的蚂蚁及活跃的蝈蝈之分,让读者自己对号入座,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让人们能够在心中埋下改变自己、扬长避短的种子,待时机合适、春暖花开之时,再生根发芽,改变自己。

       正所谓最可怕的不是出现问题,而是发现不了问题。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的宗旨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浅谈固化思维与活跃思维的碰撞融合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