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杂说

旧时代里,每个人天生都自带身份烙印。

而身世和一个人所从事职业有必然的联系。

中国古代各种职业的社会地位排名尊卑依次是:帝王、道士、文士、官吏、商贾、医卜、僧尼、士兵、农民。

古代用“三教九流”来古代划分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等级。

三教指三大传统宗教——儒教、道教、佛教(释教)。

九流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 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巫婆及拐骗)、盗、窃、娼。

而在古代,想要跨越阶层,其难度要比较大,但也不是毫无办法。

身处乱世,虽然命如蝼蚁,但阶层流动更快,想要完成阶层跨越就相对容易;相反,身处和平年代想要完成阶层跨越,就非常难。

一般来说,在乱世跨越阶层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从军。在乱世,诸国林立,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势力,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从军就是跨越阶层的好方式。比如在战国年间的秦国,一个普通的秦军战士甚至有可能因屡立战功而获得爵位。

第二,当门客。这也是乱世一条跨越阶层的好办法。无论是在春秋战国还是三国时期,良禽择木而栖,选一个好主公,投其门下,只要你有一技之长,无论你有万夫不当之勇,还是有足智多谋之才,甚至只是鸡鸣狗盗之辈,便有机会被主公所重用,并刮目相看,成为王佐之才。一旦你的主公有朝一日能成就王霸之业或帝业,你也就彻底完成了阶层跨越。

但如果身处和平年代,想跨越阶层,主要的方式有:

第一,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制创立于隋,直到清末才被废除。虽然总得来看,科举制仍然是上流社会的进身之途,但也会有一些寒门子弟通过科举制完成阶层跨越和人生逆袭。

第二,买官。历朝历代为了缓和财政压力,都会不同程度地出售一些官职,平民和商人只要出钱即可成为一名官员,逐渐过渡,跻身士阶层之列。

就在父辈的年代里,也有明显的身份标记。记得老人家每一次有表格填写,都有成份栏目要填。大多数人都是填写:贫农。

当时年幼无知,一知半解这些,等到上学面临信息填写时候,我们已经少有这一栏目,也就省去每一次都有成分审视的烦恼。

成分是什么,我到现在也弄不明白。只是听老人家隐约说到,那是代表不同的家庭出身。老人家还隐约提到,不同成分的家庭成员,有不同的社会活动范围。假如过界了,要么暗地里被人取笑:不守门道。除此之外,如果是有高攀之嫌疑,那就被讽:乌鸦借高枝。如果是揽及素民,则被指上下通吃,吃相难看。

面子是维系阶层的重要纽带。大家都在面子里守护自己的门庭。也就有了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尚若有大逆不道者,往往就成了千古绝唱:有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也有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更有东北小曲《探清水河》的大莲和六哥哥投河自尽凄美绝唱。

在古代,无论是婚配或者是日常生活,超出自己阶层成分,都是大逆不道。同样的一件事,在这个阶层是天经地义;放到别的阶层就成了丧尽天良。从“只准管家放火,不许民家点灯”的古话里,就可以一探究竟。

对于身世和成分,街上负责看管舞台的老张,他似乎有不同的看法。我在初中求学阶段,有一段时间就到乡里寄宿学校。每一年元旦前夕,公社都举办一场盛典:迎新晚会。

老张说:那些科班出身的戏子,即使水平再烂,最后也包揽优秀节目的前三。而那些叫好又叫座的民间艺人,因为出身卑微,而且不请自来,冒个头混个脸,最后几个银两打发了事。

然而,看客最乐道的不过就是民间杂耍节目。对于那些束之高阁的科班戏儿,姑且懵懵然间。

一个官方的烙印,刻在一个民间艺人脸上,是丢了官印的光,或许不屑于曲身于下人,以免丢了成分的优越罢了。

这表面上是维系阶层的固化。然而,长期的阶层内流动,无异于近亲婚配繁殖。现代生物学已经证实:近亲繁殖并不利于物种的优化和进化。

然而,自然进化在阶层利益面前,有多少份量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世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