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诊断》第七章 精神变态 ( 反社会性 ) 人格 读书笔记陶陶然~小苹果

第七章 精神变态 ( 反社会性 ) 人格    Bursten(1973)对精神变态个体的诊断标准是 : 具有“战胜他人”或有意操纵他人的固有观念。精神变态人格的诊断与外显罪恶行为并无关联,而与内部动机密切相关。【精神变态人格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婴儿出生起气质便有差异。    反社会性人格者的高情感、掠夺性攻击的生物学基础可能并非直接源于遗传,更可能受早年经历和基因表达的交互作用所“锚定”。    精神变态患者的大脑回路中管理语言和情感的区域存在明显异常,这表明极端反社会性群体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通过实际关系来习得各种体验,他们的情感表达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作为“第二语言”用来操纵他人。【精神变态患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精神变态性个体的主要防御机制是全能控制。他们也会使用投射认同,解离和付诸行动。    精神变态个体对投射性认同十分依赖,这不仅反映出他们发育迟滞导致的对原始性防御的依赖,也是他们不善言辞及情感幼稚的表现。【精神变态个体的关系模式】    反社会人格者的童年常常充斥着不安和混乱。本该发育形成的早期自我全能感和后期相信全能他人会保护自己的那种自信,将难以形成。    精神变态个体即使意识到情感的流露,也不愿意承认,因为他们将情绪视作软弱无力的象征。    反社会性个体似乎很少产生心理上的依恋,也很少合并好的客体或是认同养育者。他们很难体会爱与被爱,相反,他们会认同自己内部原始的“自体客体”。    全能幻想和反社会性人格的另一来源,可能与父母或其他重要客体竭力助长儿童的全能幻想有关。【精神变态的自体】    精神变态倾向者的生物学基础之一是某种程度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导致儿童难以自持、安抚或镜映他人情感。    从小就被视作问题儿童的潜在精神变态患者,很难通过养育者的常规渠道的爱和赞赏获得自尊。当外部客体难以作为产生自尊的来源,那么,内部自我便成为唯一能够投注情感的对象。而个体的自我表征常常会在全能控制和极度恐惧状态之间不断切换。因而精神变态个体常会以攻击行为和施虐行为来维持自我感受或减少痛苦和恢复自信。    精神变态患者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原始性嫉妒,即得不到就毁灭的原始欲望。如果我们不能接受现实世界是不公允的,便无法真正具有爱的能力。【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精神变态来访者对治疗师的移情基调是他们人格中掠夺倾向的一种投射,即他们会假设治疗师试图利用患者来满足私欲。    治疗师需识别和承受这些令人不悦的反应,而非否认或进行补偿,因为否认精神变态患者的威胁是非常不明智的。最后,治疗师在受到有意贬低的攻击时,将会激起强烈的敌意或无助的屈从。但治疗师如能识别这种贬低是来访者对嫉妒的防御,那么冷静地指出精神变态患者的这种恶意轻蔑,将有助于治疗。【对精神变态人格诊断的治疗意义】    治疗师在整治诊治精神变态来访者时,或意识到来访者呈现出显著的反社会性特征时,必须坚持毫不妥协的方针:包括治疗师的坚定态度、治疗设置的稳固,以及治疗方向的不容置疑。    与毫不妥协相对应的是绝对坦诚:实话实说,信守承诺,心怀善意并始终实事求是。在治疗精神变态来访者时,我们必须识别和搁置自己的反社会倾向,如此才能区分识别来访者的反社会倾向和心理特征。    治疗师引领来访者发展更负责任的行为,无需通过说教,而需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不带偏见,不追逐名利来赢得来访者的尊重。    严厉而坚定的态度和基本的尊重是赢得反社会性个体合作的决定因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分析诊断》第七章 精神变态 ( 反社会性 ) 人格 读书笔记陶陶然~小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