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被伤害,有心锚怎么办?
大家早上好!我们进入第18期早答疑,今天是一个妈妈的诉求,13岁的女孩子,初一上了一个月就停学了,原因是孩子在学校里边,因为作业没有按照老师要求的格式去写,被老师批评完之后,孩子回到家里边。
两周之后就出现头痛,胸闷,然后紧接着就休学,我从家长这些背景材料里边,大致梳理出来的一个逻辑。那么,被老师批评一下就会休学辍学吗?答案是,会的。
那么是不是老师的责任导致了孩子休学辍学,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于这一类孩子,老师需要仔细地去甄别,做班主任老师也好,做任何各科的老师也好,这不是一类的孩子,很多老师可能都不会去注意到,哪一类孩子会特别的敏感,哪一类孩子就皮糙肉厚一点,你多说两句也没事儿,哪一类孩子,甚至你上课的时候话说重两句,就会导致一些其他的后果。有从教经验的老师,可能会去注意到这个方面,但是好多老师,只有这种事儿发生了,才能去意识到,这个事不完全是老师的责任,这里面的跟孩子的成长经历,跟孩子在环境中所处的一个心理状态成长状态,有很大的关联。
我们今天不从这个责任划分上去谈太多,我只是希望我们爸爸妈妈把注意力焦点放到问题本身上来,这是我讲这一段的一个目的和初衷。
我们能看到这个孩子,心思缜密观察仔细,听话懂事,孩子不开心的事情,不会轻易的去表达,人际交往会有一些弱,这是家长的一个描述,她对应着孩子的一个状态,她会孤独,这类孩子往往会孤独,敏感,自尊心强,老家话说脸皮薄,对权威敬畏,她的情绪走向是向内走,比如说有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有问题出现,或者被爸爸妈妈批评指责,孩子会有强烈的不安和深深的自我否定感。他的情绪的走向,更多的是向内走,往自己身上打。当孩子愤怒的时候,生气的时候,有的人是挥拳向外打,有的人打人,有的人打物,我指的是情绪啊,然后有的人,把拳狠狠地砸到自己身上,这个孩子,他更容易把这样的东西,把这样的力量,不断的叠加,回击到自己身上,这样的孩子需要特别特别地关注,特别特别的操心,就孩子这一块,懂事的孩子得格外关注格外小心,相较于一个13岁的孩子不懂事,我只说我个人的感受,我其实更害怕他太懂事,我对我儿子也是这样的,就想叫他顽皮一点,他不懂事一点,他经常犯错误,经常把事搞砸,搞砸之后,嬉皮笑脸。我真的更害怕他太懂事,搞砸之后他不说,孩子犯错之后,然后委屈的哭,他自责否定自己,所有的力量的都打向自己,而且我们家长,如果没有意识的话,不容易觉察到,我们也没有办法替孩子分担掉,这个是我比较担心和害怕的。
我们这儿看一下这个孩子的一小段被教育的过程,妈妈特别重视教育,孩子在小学阶段,天天盯着孩子学习,因为马虎不用心,会批评孩子,闹得不愉快,而小学阶段,妈妈这个支点可能选错了。
孩子在小学阶段马虎不用心,董进宇博士其实讲过,是因为孩子的思维缜密度还不够,他会随着正常的学习成长,经验的增加,思维缜密度越来越高,小孩儿马虎不用心,还很正常。
有很多家长都咨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孩子粗心的问题,我就问他,这个这个小学生的粗心正常还是不正常,如果是正常的,何必要解决呢,如果是不正常的,你去观察一下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什么样的,你在小学阶段是什么样的,你再查一下相关的专业的学术资料,你看一下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他的思维缜密度,它的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如果你还坚持认为他不正常,说明我们不了解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这里边不正常的地方在哪儿?我们把正常的年龄正常的的状况,因为太着急孩子学习好,会把它变成不正常的,就像一个正常人走在大街上,他很正常,当所有人都觉得他不正常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正常人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神经病,不正常人,这是态度,这是我们看孩子的态度,看这个问题的态度有问题,我这儿插这么一小段,因为咨询这个问题的家长实在太多了,我就在早答疑里面重新说一下。
我看妈妈,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到了孩子的学习上以及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这个很容易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然后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里边从农村搬到城里边,一年级的时候就搬过来了,妈妈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每天盯孩子学习,然后周六周日,领着孩子去补课,爱唠叨脾气也不好,家里边幸亏有个脾气好的爸爸的,妈妈生完气,爸爸的能两边哄,哄孩子哄妈妈,调节母女的情绪,爸爸是家里边的一个温度计,挺好的。但是,爸爸没有办法代替妈妈,母亲的作用是父亲无法代替的。
但是反过来,我们今天先不讲父亲,这个以后会讲,父亲的作用其实也是母亲无法代替的,相对于孩子的人格形成,孩子的性格形成,孩子的安全感形成,妈妈所谓培养的品质,孩子这种人际交往,人格向外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这些良性发展主体性发展这些地基,其实来源于妈妈,爸爸干的不是地基的事,这个孩子,显然跟妈妈之间情感连接不是太好,我分析,并没有从妈妈这儿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而且孩子在跟妈妈互动的时候,我们前面讲过,小孩儿的都需要取悦妈妈,来找价值,来找意义来找存在感,小学阶段的教育,幼儿园不知道,小学的教育很显然,这个孩子取悦妈妈是比较困难的,她会形成孩子的一个逻辑,我听话懂事好好学习,认真学习,那么我们就把孩子诱导到了这样一个途径上,通过这种方式来诠释自己,孩子的成长得需要获得两块儿成就,一个是外部成就,就是我们经常盯着的,孩子能把学习学好了,能把分数考好了,孩子能够去胜任爸爸妈妈的指令,胜任爸爸妈妈的要求和期望,这是外部的一个成就。孩子还有一个内部价值和成就,她的内部价值和成就,跟学习成绩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孩子的内部价值和成就,就是能不能取悦母亲,取悦母亲的方式,大致这么两类,一种是,我完全需要靠做事:一种是,以情感为支点,她解释自己的存在感,然后孩子去实现自己的内部内在的成就,是通过情感来解释的,无论我做的好不好,我都值得,都能取悦妈妈,都值得成为妈妈的骄傲,都值得高兴。
这个孩子显然通过做事来讨好母亲取悦母亲的,她会导致孩子在做事上,叫自尊心特别强,很敏感,特别敏感,当把这个做事看得过重,对学习看的太重,这个就是孩子用尽全部的力量要去保护的地方,也是孩子的一个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化的过程中的一个软肋。
孩子小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没有批评过孩子,遇到一个好班主任,老师只说过一次,把字练好,孩子就特别认真的练字,这个时候的其实就是一个信号,我们得觉察到,就还老师只说过一次,孩子就那么重视,说明这个东西对孩子意味着,它的意味它衍生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我们也可以把普通也解释成普通事,其实孩子是在保护自己的内在优越感目标,价值感,存在感,使他内在的目标得以实现,到初中以后,因为是英语课代表,英语老师批评了一下,批评完之后,孩子的反应那么强烈。
其实这个伤害,主要伤害的是孩子,小心翼翼一直保护的自己的内在目标,孩子的内在目标发展受挫,而不是外在目标发展受挫,这个是导致孩子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样孩子往往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在心里面会有强烈的反应,有心锚,就是老师批评如果过分激烈,会破坏掉孩子小心保护的他的内在价值和目标,我也提醒到所有做老师的,一定要去关注到这类孩子,这类孩子千万不能去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批评,孩子和孩子不一样,这个一定得关注到,你大点儿声,再大点声,情绪激烈一点,就容易给他打到心里面一个锚,就跟船一样要停到一个地方,就是先把锚给抛下去,这个船头停下来了,这种心锚,就是孩子在这儿,在这个世界里面,她本身就恐惧权威敬畏权威。
当孩子再遇到相应的情景,她这就被锚定,她会恐惧回学校,害怕面对老师,会更害怕被责难和批评,一旦有人批评她,马上那种痛苦的感受,比如说头痛啊胸闷啊,这种感受就会被重新唤醒。在董进宇博士的家长训练营里面,我和张飞亮老师这个版本的家训营,赵亮老师赵一墨老师,魏庭锋老师那个版本的家训营里都讲过这个心锚怎么形成的,对人有什么影响。
我们可以复习一下家长训练营里面的东西,相当于一个什么呢?预警,预警保护,但是能保护过度了,家家户户都有这个保险丝,当电压过高,这个保险丝就会跳闸,或者保险丝的就会被烧掉。
小时候经常看我爸搬个梯子,说保险丝烧了,把保险丝接上,它是一个保护装置,我们也可以把孩子这一块解释成他这种预警保护,他的保险,反应太敏感了,就在这个事情上反应会特别敏感,这个孩子回家,从学校回来,就是跳闸了,保护自己,如果再继续下去,头痛啊胸闷呐,这个只是生理反应,如果再让孩子坚持,整个的身心就会受到很严重的伤害,甚至产生一些不可逆的后果,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这种,比如说不能上学了,没有办法再写作业了,有办法跟人交往,必须得回家躲起来,这个其实启动的都是预警装置,孩子任何行为背后都有他的合理性,不要轻易地逼着孩子去做,别让她必须得马上去上学,马上得写作业学习,马上得交朋友融入人群,马上得怎么样,而忽略了她的保险一次一次跳闸,他已经在发出警报了。
这是这个孩子的问题,他整个的预警警报一直在拉响,如果孩子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送回学校,她就会出现第二次跳闸,第三次跳闸,一次次跳闸,然后断电,然后这种懂事的孩子,如果硬逼着自己还回到学校,没有准备好的条件下,依然在这样坚持学习,就会有一些不可逆的情况发生,可能初中读完了,但是这个孩子的一生可能就没有办法再胜任学习了,这孩子这次跳闸,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也是个好事。
我建议,爸爸妈妈可以领着孩子跟学校的老师私底接触一下,当然得在尊重孩子,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跟老师跟权威呐接触接触。
我们的旧的经验,它在哲学史上叫历史意识,它会一直参与你当下的生活,我们要去解除孩子过去发生的这种经验,改变这个经验,你是改不了,它作为一个历史意识会一直参与你当下的生活,每个人都一样。
大家不用去抠历史意识这个词,你了解一下就行了,就不要往深处去硬抠,我们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关注一下,我们过去发生的事过去形成的经验,过去就过去形成了这种意识,我们必须有新的经验,新的正面的经验,慢慢的去代替它,比如说你有100个数量的历史意识,在共同作用你当下的生活,都引发你害怕老师,害怕学校的这样的心锚,我们只有发展出来100多个,超过这个数量的新的经验。
这种新的经验里边,绝对数量大于过去旧的怕老师的经验,那么孩子才能从经验层面上,上学这个现实生活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提供到的一个思路。另外是,孩子一直处在一种证明我值得被爱,通过努力的学习,通过做事儿,证明我值得被爱,当一个孩子一直处在这样的一个证明题里的时候,她是题中人,是做题人也是题中人,她一直处在这样的状态,就是把自己当成一道证明题来做,证明我值得存在,这样的孩子会特别累,以爱为支点诠释自己的孩子,她其实无需证明,她不用去通过学习通过怎么去证明我被受我值得被爱。你证明不证明,爸爸妈妈都爱你。
希望这个爸老妈妈的在后边的教育里边,就是要去注意到这一点,孩子无需去证明她,学习好也好,学习不好也罢。尤其是妈妈真的是从爱出发,昨天晚上董进宇博士讲的专业课,我建议爸爸妈妈好好的把它听几遍。
董老师昨天晚上讲的爱讲的那么透彻那么震撼,这个就是爸爸妈妈的努力的方向,也是最好的解药,昨天晚上那一堂专业课一定认真听一下。当孩子不再通过做事去证明我值得被爱的时候,那么孩子这一块过度敏感的自尊。
这种一碰就报警的这样的装置就自动解除了,她会调整,老师说两句没事儿,我能正面的理解老师的意思,甚至老师恶性批评一下,它不会形成一个这么强烈的心锚,把这个感受就锚定在这儿,这是今天早上从我的角度,就这个问题我的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也希望爸爸妈妈在未来的日子里面,不要让孩子再做证明题了。我们要考虑到孩子的内在目标,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面讲的优越感目标,让孩子在取悦妈妈的时候能够胜任,能够很轻松的去实现去得到爱,用情感诠释自己,再一个试着去联系一下老师,甚至多一点的老师或者权威,孩子在这种新的经验里面,改变对老师的认知。最后提醒一下,妈妈重视教育,这是好事儿,像这个妈妈这样这么重视教育的,我相信在背后一定付出了很多很多很多,她为孩子付出了很多。
我们稍微扩大一下自己的背景知识,在付出的时候,让他更有秩序,更科学,更能符合人的生长规律和发展规律,可能我们会事办功倍,可能避免出现类似的时间,能保护到更多孩子的心灵。这是我提醒的地方,在后边引领孩子的过程中,还得注意一个陷阱,不要因为这个事去过度的自责,我哪儿做错了?
前边无论我哪儿做错了,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改它,它已经过去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把事做对的爸妈,也没有百分之百把事做错的,其实你们已经给了孩子很多很多,偶尔有点儿小错也不要一直揪着不放。
我特别担心的就是,我做过早答疑之后,有一些妈妈一些爸爸,就会深深的自责和自我否定,完全没必要,我们牵着孩子的手往后走,过未来的日子,继续往前走。今天的早答疑开心案例分析就讲这么多。
祝大家学习愉快,生活愉快,教子愉快!我们明天早上同一时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