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

你好,我是海安,通过学习和运用底层心理学知识从而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上一文章我们了解了罗森塔尔效应和权威期待的力量:

第一,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从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主导的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话,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因为自恋的心理机制,这些话很有可能就预言了我们未来的人生。这就是权威期待的力量。

第二,“权威期待的力量”在心理学里有个专有名词——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第三,自我实现的预言,源头很有可能是权威对我们的期待。

通过海安自己的小学事例和武志红老师的亲身经历讲述我们知道了权威人士对个体期待的重大影响。那么我们自身作为权威作为他人的导师或者榜样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从而让他人通过我们积极的预言期待而获得更好的结果、更好的方向、更好的生活呢

在得到APP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武志红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

上一篇文章说过的罗森塔尔效应: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人和动物。

武志红广州工作室的一位老师,就是这个效应的实践者。二十多年前她儿子出生,虽然她当时并不知道罗森塔尔这个概念,但她对儿子的教育却在无形中印证了这个概念。

当时的她觉得,自己丈夫很爱批评人,而她虽然在言语上喜欢夸奖别人,但内心还是比较苛刻的。这样的情况让她担心,儿子会在他们两人这里得到太多的批评和不认可。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如果能找到一个由衷喜欢她儿子的保姆呢?

后来,她果真找到了一个这样的保姆,保姆打心眼里喜欢她儿子,见到小家伙就眉开眼笑,开心得不得了。

虽然保姆没多少文化,但她的这份喜欢和满满的开心,给她儿子带来了非常好的影响,而这个,可以说是每一个孩子成长中收获的宝贵礼物。果然,在这样的积极影响下,他的儿子非常优秀,刚从清华大学毕业,接着就去了美国最好的学府读研究生。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父母作为一个能给孩子带来重大影响的权威,发出一些有意识的积极期待,还不算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实际上,父母对孩子的积极期待,也有可能是孩子的一个重担,

所以,比积极的期待好上太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

在生命最初,就遇到这样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最好的命运馈赠。

潜意识层面的期待: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纳闷:我对孩子发出的期待是成为卓越的人,这是积极的预言哪,但为什么我的孩子却非常普通,甚至是失败者?

这是因为,虽然你在意识上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潜意识里却给他传递了负面期待。

譬如,有位悲观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乐观的,但每当孩子悲观的时候,父亲就会说,你怎么这么悲观,你为什么不能乐观一点呢?

这种意识层面的期待,可能会有作用,但远远不如潜意识层面的负面期待影响大。对孩子来说,他发现自己总是在悲观的时候被父亲注意到,而且父亲总是在贬低他,所以他接受到的期待是,我是不被喜欢的,我是差劲的,于是就很难乐观了。

至于那些期待孩子卓越的父母,也是类似的逻辑:他们很少会真正地鼓励和认可孩子,他们只是在批评孩子不卓越,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逼迫孩子变得卓越。他们中的多数人会失败,而另外少数人就算是表面上成功了,孩子真的在外在标准上变得卓越了,但内心深处却会无比自卑。因为孩子会认为,父母向他们扔过来的期待还是“你怎么这么差劲”。

所以中国父母集体制造了这么一个称呼——“别人家的孩子”,好像真存在一个永远比自家孩子更优秀、更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父母们都没有觉知到,这是一种维护自己自恋的行为。他们在打击孩子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感觉:看吧,你不如我,我本来应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的,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劲!

你可以想象,当父母用这种方式维护自恋时,代价是昂贵的。

权威怎么影响别人

再来看看另外一句话: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很多人在生活中会说出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人性的残酷。的确,如果你真心是为了利益去做事,你的行为会合理很多。譬如作为一个企业家或管理层,你就知道,应该好好使用罗森塔尔效应,对你的员工发出积极的期待。

如果你发现自己就是做不到这一点,那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是在追求利益?还是在追求自恋。

在得到专栏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中武志红老师以亲身的经历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记得在2003年,我曾经在天涯杂谈上和一个做物流的小老板论战。当时,他写了一篇长文章,名字叫《我为什么不招应届大学毕业生》,列了十几个理由,讲他招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有多么不靠谱。

比如,让他们去买复印纸,结果价都没讲就买回来了;让他们去谈判,却把要付钱的生意,从一百万谈成了一百五十万,让公司得多付五十万。

还有,他没有规定着装,结果女孩穿得像妖精,男孩穿得像流氓;再比如,公司提供了宿舍,配了洗衣机,连洗衣粉什么的都买了,但宿舍却成天臭味熏天。

……

列出的这些理由看上去很有说服力,加上这个老板也很雄辩,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当时这个帖子被炒得很热。

但是,在我看来,他的文章很有问题,所以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反驳他。当然,后来我们之间的论战有来有往,就不再赘述。

这事过了很久,到了2005年我开始做心理专栏后,有一天想起来,突然间发现一个在论战中被忽略的核心问题:他其实没有主动开除过一个应届毕业生,但却有不少人走了,而且他也承认,走的人有脾气,有脾气的一般也都有才华,那么,留下来的,岂不大多都是不太靠谱的人呢? 

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他口口声声说要招人才,但最后却是这种情况呢?

因为,这就是他想要的格局:他的企业就是他的王国,而他是最优秀的国王,其他人都不如他。虽然这种局面损害了他的利益,却也满足了他的自恋。

用罗森塔尔效应来解释,就更清晰了。在这件事情里,他发出了负面的期待,也就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优秀员工,所以他留下来的员工就真的不优秀,而且,如果员工们看不破老板的负面期待,还可能越来越不优秀。如果真看破了,就很容易会离开了。]

听完了这些例子,你可以问问自己,在你作为权威的那些环境里,你是怎么期待别人的?如果你发不出积极的期待,那么你真的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被自恋给裹胁了。

同样的,如果你的重要权威对你发不出积极的期待,那你也可以观察下,对方是不是太自恋。

海安长大后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时能深切的体会到:父母虽然在意识上认为自己给了海安正面的期待,但在潜意识里却给他传递了负面期待。海安的父母很年轻就生了他,同样的年龄段海安22岁到27岁的是连恋爱都没有谈,相比起父母27岁的是已经把海安养育到7岁海安相差的太远。

所以写出这些回忆甚至可能是伤痛的经历没有责怪父母的意思,因为对比同时期海安父母面对的生活条件下已经要比其他父母教育海安教育的更好!写出这些经历只是希望通过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让自己在以后的育儿过程中更科学更优秀。也通过学习和运用底层心理学知识从而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海安小时候面对的是同样严厉的父亲和母亲并不是慈母严父,童年时期海安的父母还只有二十五六岁,当时母亲和父亲双方的原生家庭都给她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在现实生活中也给了她们各自很多痛苦的经历。

所以父母的情绪都是特别消极、夫妻关系也很多分歧经常吵架甚至因为自身情绪的原因把火气转移到海安身上打骂责怪是家常便饭。故然海安的童年也没有得到太多来自权威的积极预言和自信。导致的后果就是海安在离开父母走出社会后没有自信心,处事不果断,拖延和不能坚持到底。

当然童年权威的不好的预言或者期待也不会伴随自己一生,上一篇文章中海安讲述自己小学班主任老师带来的负面权威海安就很好的反抗化解了。

至于海安遇到的一系列看似无法解决的人生难题:没有自信、亲密关系沟通障碍,自卑、失败、感受不到快乐等情绪的一切根源都可以从底层的心理寻求到最真实的答案。 近两三年来也通过学习觉知了自己真实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信自己可以做个心理健康的人、活出真实的、更好的自己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最后本文的核心知识:

第一,作为一个权威,如果你想要被你影响的人变得卓越,那你就需要给到对方积极的期待。

第二,积极的期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才会有效,而藏在头脑中,或者文字层面的期待,常常起不到作用,必须要让他人感受到满满的喜欢!


你好,我是海安,通过学习和运用底层心理学知识从而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么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