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需要赢起跑线?

## 军备竞赛

某天路过一线城市的一个广告牌,广告牌上是一个楼盘的广告---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价值观,人们争先恐后的试图让自己的孩子更早的比其他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与知识。

学校为了成绩单,疯狂的增加补课时间。

国家认为这对孩子过于残忍,又限制学校进行补课。

但是家长们也疯,各种补习班,各种兴趣班,奥数英语钢琴小提琴......

这一切,为的是什么呢?


因为世界变化太快了,不同的工作之间的收益差距非常巨大。

理论上一个好的开始,步步比别人更快掌握知识,那么就可以一路上占据较好的“位置”,一直到毕业找到工作为止。

为了让自己孩子在未来争夺有利的生态位,绝大多数家长都进行了“军备竞赛”。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如果世界就是那么简单的用“加法”就可以获得一个人的成功,是不是太儿戏了呢?

一定有什么关键的东西,我们遗忘了。


## 人才不是设计出来的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当一个生命诞生在这个世界之后,生命本身自带的“能力”就是“学习”与“适应”。

如果没有经过外部环境的反馈,比如说阳光对眼球的刺激,人类的婴儿甚至会永久的失去对光线的感知能力,也就是看不见任何东西,就算长大后再对眼球进行刺激也没有用。

因为大脑没有形成感知光线的神经网络。

同样,当我们把孩子束缚在一个小范围的“学习”的时候,相当于在强烈干涉孩子的选择方向,虽然不至于影响如此巨大,但却很可能错过孩子真正天才的那个能力。

有研究表明,在15岁之前,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专项训练”。

而是应该给予孩子更多“尝试”的可能性。

几乎绝大多数音乐天才,小时候都不会只玩一种乐器的,通常是三种左右,一直到15岁之后才决定选择某一个方向。

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们对自己擅长的领域是带着热情的,我猜你应该可以理解这种热情带来的优势。


## 认知的优势

人有很多简单的思维方式,导致大量错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线性思维”。

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就是,流程化,标准化,有人就这样形容我们的大学生,就是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

在这种环境下,线性思维是很常见的,但这种思维是无法真正理解世界的,就像网络上有非常庞大数量的“键盘侠”,绝大多数言论并不是围绕“逻辑”,而是围绕“情绪”。

大学里明明学过概率、数学、经济等知识,到了现实世界却完全不会使用,这也是因为他们都是线性思维,无法在多个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而拥有自己探索期的孩子,在那宝贵的童年里,就已经尝试过大量的取舍与感知,可以体验到自己真正做决定,甚至可以体验“工作的快乐”。

他们长大之后,普遍会比那“规定”好路线的那些孩子更加具有认知的优势。


所以,什么才是赢在起跑线呢?

也许会输在未来!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不需要赢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