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纪行

去了南山风景区,果然好地方,山水相依,山势平缓,形似巨鳌,传闻有观音菩萨慈航普渡坐骑之相。绿树簇拥,面向南海,浪激石音,水照天色,确有海天佛国气象。

1998年建成的南山海上观音铜像高108米,凌波伫立在直径120米的海上金刚洲(观音岛)上。

听三亚人说,自从建了这尊观音菩萨立像,三亚的台风大大减弱,再也没有以前那等令人惧怕的破坏力了。

信则灵,果然不虚。

来了三亚六年都没来这里,这次等到春节后再去,就是怕人太多,没想到依然是爆满!在善男信女人潮里这才体会到摩肩接踵四字真的很传神,怎么瞬间回到了疫情前!

远远的瞻仰了观音的立像,是我见过的最大最美最符合国人心目中那种大慈大悲很有亲近感的菩萨像了。

人太多,通往观音立象的栈桥成了人桥,没去近前。距离产生美,也产生敬仰,远远地瞻仰表达我的敬意吧,闹中取静也是一种修行。

佛教对我的启蒙,就是来自儿时西游记的字里行间,对观音菩萨的印象也出自那里,孙悟空没辙了就去找观音菩萨,慈眉善目的她法力无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后来成了家,又忙于工作,也无暇关注这些,只知道佛学作为一种哲学博大精深,对我们的文化影响巨大,几千年的沉淀,儒释道早已融入千家万户的生活习俗之中。

佛教各宗,我只知道一点点禅宗的皮毛,也是拜诗佛王维和历代一些感悟了禅意的文人所赐,倒是对佛教传播过程与西域及中土各民族的互动及文化交融颇感兴趣,包括北印度贵霜帝国那些亚历山大大帝带来的希腊战士后裔,正是由于他们的信奉,把古希腊的造像带入了佛教,释迦牟尼像据说就是他们从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转化过来的,所以那边的佛像都是高鼻深目卷曲的头发,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就是一例。接下来,西域焉耆龟兹那些源于中亚的操古印欧语的吐火罗人建的千佛洞、西夏人回鹘人和汉人的敦煌石窟、十六国之姚秦羌人始建的麦积山的佛像、北魏鲜卑人的云冈石窟,乃至河南洛阳北魏北齐北周鲜卑人以及隋唐宋汉人建的龙门石窟,这样一路传下来,佛像鼻子逐渐扁平,眼眶也不再深陷,成了华夏面孔的佛,造像之变化从艺术层面显示了佛教传播的轨迹和文化变迁,当然内涵的变化就更加深刻丰富,这些文化的跨界杂糅很吸引我,却因各种羁绊至今又无缘身临其境逐个去体验。

南山归来网上搜了下,果然观世音菩萨来自印度,最初传入中国的时是个有两撇胡子的伟岸男神,此后逐渐本土化,特别是唐宋以后,被国人演变成慈祥秀美的女菩萨了,国人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再一想,随着量子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等诸多学科令人震惊的新发现,一些顶尖的科学家感悟到,某种意义上,作为哲学的佛学似乎已经在认知的顶峰等着自然科学前来会师了,是不是自己应该也略知一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山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