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对与错竞赛:逻辑思维vs运营思维

不久前,在日常工作中发生了一场关于激烈的方案PK。

在讨论过程中,两位PM给出了两个不同方向的方案,并阐述了其各自方案的合理性。

一直以来,我都是偏向B方案(步骤清晰的使用逻辑),但机缘巧合我需要和方案A的PM进行配合,来细化细节;整个过程,十分有趣,刷新了我对事物认知的维度、改变了我的看法,在这里希望分享出来,也是自己对整个过程的思考总结。

前情提要:

事情来源于对现有产品的一次改版

目前我们的产品以内容为主的工具型产品,主要目的是用户能快速找到所需资讯内容。

|方案A:

从触达角度出发,希望以最内容标题为触点,让用户产生共鸣。通过文章内容的观看去拉动相关内容的呈现。举个栗子:小明想买酸奶,突然发现某超市酸奶正在打折,于是走过去了解,顺便看了其他多种品类的酸奶,最后挑选过后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由点到线,再到面网状触达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网状触达模式。小明,通过一个与目标相关的活动,了解到目标相关的知识,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用户在最短的路径下,获得的知识是成指数级增长的,从而达到目的。

这更像是一种运营模式的触达方法;

|方案B:

根据用户思维路径,按步骤展示信息内容的逻辑触达模式,让信息层级清晰、易于理解。还是小明想买酸奶的栗子,首先他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超市,紧接着找到冷藏区,再找到冰柜,最后从众多的冷藏产品中找到酸奶。

逻辑触达模式

这种方法则是,用户需要通过一步一步的明确引导,从整个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最后精准找到目标。

这个则是一种逻辑模式下的操作思维。

刚开始,直觉告诉我,你想要达到目的肯定需要一步步的进行条件筛选。就比如说,我逛街想找厕所就一定要先找到个有可能有厕所的商场,找到图标,跟着指示走一样。甚至在配合出稿时,我都在试图说服方案A的PM。

在最终方案产出,以及讨论过PM给我所举买酸奶的例子后。我突然明白,现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具有强逻辑性,用户也并不会完全明确自己想要的目标;那个“暴露的酸奶活动”,也是勾引具有模糊购买目标的用户而已,这两个方案体现了我们帮助用户达到目的的不同方式。


这次的讨论,整个过程远远比我此时的陈述来的激烈;它是对我思维的提升,是成长,也值得总结,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场没有对与错竞赛:逻辑思维vs运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