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小人物系列——王进

说王进是个小人物,是因为他仅在《水浒传》第二回中出场过,之后便销声匿迹。但王进留给人们的印象却很深刻,一是因为王进实乃是《水浒》这部大书的开端与引线,二则是梁山泊上还有一位与王进有相同职业,却比王进知名度高太多的豹子头林冲,三是在很多人的观点中,王进极有可能是《水浒传》中武功最高强之人。

《水浒传》出场的第一位重要人物是高俅,他原本只是东京街头的泼皮破落户,后因蹴鞠功夫纯熟而攀扯上了端王赵佶,谁料想这端王后又来竟又做了皇上,于是高俅便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了大宋殿帅府的太尉,或许还兼任着大宋足协的主席。

高俅上班的第一天,例行点卯,没想到却有人请假。这请假的不是别人,正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若是旁人还好,偏偏这王进正是高俅要寻麻烦的人。原来高俅当年在街上厮混之时,曾被王进的父亲,都军教头王升一棒打翻,如今王升已死,这冤仇自然要着落到王进身上,于是派人将王进捉至堂上。

我们来看原文如何描写:

高俅道:“你那斯便是都军教头王升的儿子?”(这一句便是要确定报仇对象是否准确)

王进禀道:“小人便是。”

高俅喝道:“这厮!你爷是街市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的甚么武艺!(这一句便是指鹿为马,把朝廷军官说成卖大力丸的)前官没眼,参你做个教头,如何敢小觑我,不伏俺点视!(这句话将高俅小人得志的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

王进告道:“小人怎敢!其实患病未痊。”

高太尉骂道:“贼配军!你既害病,如何来得?”(这难道不是你让人捉来的吗?)

王进又告道:“太尉呼唤,安敢不来。”

高太尉大怒,喝令左右,教拿下王进:“加力与我打这厮!”(这一句高俅其实已经无言以对,但此刻已身为太尉的高俅,何须讲理,打便是了)

此处补充一句细节,很多同学看书不够细致,所以看不出名著写得好在哪里?我们来看这段话,我们看高俅的四次说话,分别是“道”,“喝道”,“骂道”,“大怒”,情绪递进、气焰嚣张。而王进是“禀道”,“告道”“又告道”,这情绪是逐渐退缩,甚至祈求。这就是施耐庵写得好的地方。

回家后的王进将此事与母亲讲明,二人抱头痛哭,皆感大祸临头,于是决定趁夜带母亲潜逃,到延安府投奔镇守大宋边庭的老种经略相公。此处表明王进不仅是个孝子,且是个有决断、有见识之人,比起林冲在遭遇飞来横祸时的犹豫踌躇,要果决得多。

正是因为王进的出逃,才让高太尉与未来的梁山第一次间接发生了关系。

王进母子二人逃至华阴县,也就是西岳华山的所在地,借宿至一处庄园,因王进母亲心疼病复发,而此间庄主正好有个治疗心疼病的方子,王进便和母亲在此间住下,治病休养。这庄主的儿子也是个爱使枪棒的,一日被王进撞见,想要点拨他一二,没想到这少年却傲气十足,要王进先赢了自己手中这根棒,方肯拜他为师。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名号不是吹的,仅仅一个回合,少年便被打翻。然后纳头便拜,认王进做了师父。这少年不是别人,正是绰号九纹龙的史进。王进在庄上住了半年,将史进的十八般武艺都教得精熟,这才有了后来位列三十六天罡、马军八骠骑的天微星史大郎。

王进深知史家庄并非久居之地,若高俅追捕到来,定会连累史家父子,且自己一生都要在隐姓埋名中度过。于是告别史进,母子二人继续向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行去。小说至此,王进的故事算是讲完了。

后来史进在遭遇了一系列变故后,独自一人前去寻找师父王进,没料道却在渭州碰到了小种经略相公处的提辖鲁达,经历了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后来鲁提辖剃度出家,改名鲁智深,从五台山的文殊院到东京的大相国寺,先是遇到了林冲,后又倒拔了垂杨柳,《水浒传》的故事长卷才算是慢慢展开。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高俅的欺压与王进的出走。

评价水浒人物的书籍和文章有很多,写王进的却很少。原因在于王进实在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自告别史进后,全书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的身影,很多人甚至认为是作者施耐庵把这个小人物给忘了。

其实《水浒传》在处理小人物的下落时,一般并不疏忽。比如在阎婆惜事件中替宋江顶罪的唐牛儿,林冲的岳父张教头,甚至像董超薛霸这样的人渣作者都不曾忘记。那为什么施耐庵偏偏让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下落不明呢?

第一个原因是,王进本就是个工具人,他的使命就是把施耐庵的文学镜头从朝堂拉到民间,这样才能引出梁山泊上的一众好汉,才能把故事接着讲下去。这样理解不能算错,因为王进这个人物确实具备这样的文学功能。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后文的林冲。王进与林冲具有相同的职业,可能王进的级别比林冲略高,但二人都属于禁军中的下层军官,且都是专业技能型军官。两人还都有一位身为军官的父亲,林冲的父亲是提辖,王进的父亲是都军教头。因为两个人身上的相似性很多,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施耐庵为了写好林冲,不得不放弃了王进。毕竟王进被高俅报复,是因为王进的父亲曾教训过高俅,而林冲则完全是飞来横祸,家里吃着火锅唱着歌,媳妇儿就被高衙内给惦记上了。相较之下,林冲更具悲剧性。金圣叹曾评价水浒说过: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第三个原因是王进其实是个完美的人,他不仅对母亲至孝,而且在遭受上司高俅的无端刁难,且有性命之虞的时候,还不忘报效国家,要到边军中靠自己一刀一枪安身立命。在借宿史家庄时,他与庄客的对话,体现出他是个精细的人;在教授史进武艺时,他心中也定有知恩图报的心理;而他离开史家庄,也是因为怕连累史家父子,这又体现他的义气深重;半年时间内将史进十八般武艺都教得精熟,这又体现他作为教头的专业技能过硬。可就是这样一个完人,一位栋梁,却不能被见容于朝堂之上。所以写王进不为写王进,而为后来很多无法见容于朝堂的武将最终走向梁山做了铺垫。但王进却又不能上梁山,为何?因为梁山上每一个好汉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正是因为有缺点,才成为了活生生的人。而王进却更像个符号,一个完美的符号,作者要用这完美的符号最终被奸臣逼走,来敲响大宋朝堂昏庸无道的警钟。

第四个原因是源于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美学,我们会发现不止一部小说中出现了类似王进这种类型的人物。随便举几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比如《红楼梦》中的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去,他是甄英莲,也就是香菱的父亲。他只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出现,在家破人亡后跟随一位疯道人飘飘而去,自此全书再不见他的踪影。再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授业恩师菩提祖师,这是一位精通诸子百家,法力深不可测的世外高人形象,可在教完了孙悟空本领之后,却也再也没有出现过,并且嘱咐孙悟空:

“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挫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这段文字如今读来还是令人回味无穷。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写作小说的冰山理论,说好的小说应该像冰山。文本上展现的只是海平面之上的一小部分,只有好的读者才能阅读到海平面之下那更为广博,也更为有趣的部分。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审美中也有类似冰山理论的“留白”。其实不止书画中有留白,在小说创作中一样有,不管是王进,还是甄士隐,或是菩提祖师,都是高明的作家给作品的留白,让读者细揣其味,回韵无穷。

第五个原因则在于史进的寻找。史进在家破人亡后,不愿落草,不愿做少华山的寨主。然而大宋这滚滚红尘中却没有史进的安身立命之处,所以他要去找师父,寻找他最后的希望与依托。只要他还在寻找,他的希望就永远都在。所以师父不是核心,希望也不是核心,核心是寻找。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当中,一个人真正的消失不是死亡,而是记得。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记得你,你便永远都存在。后来史进放弃了,不寻找了,告诉鲁智深说他要回少华山了,王进也就在另一个世界里消失了,从此再不出现。所以,哪怕不可能实现的希望,也远远胜过绝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水浒传》小人物系列——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