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读书,很多人都拿“人丑就要多读书”这句话调侃自己。但说这句话的人,通常是读书多的人。
这句话是多年前的一句网络流行语,到现在已经被大众所广泛并熟练地使用。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特意查了一下百度百科。百科对这句话的来源是这样解释的:
但我今天并不是要论证人的美丑和读书的关系,而是想找寻一下自己和读书的关系。
其实就是要重启自己的读书计划,因为我已经一年多没有读书了。
没读书的我干嘛去了呢?嗯,我去完成了人生中一件非常之重要的大事,那就是选择和邵先生走进婚姻。
结婚这件事与其说是完成,不如说是另一种人生模式的开启。
没读书的这段时光中,邵先生和我探索了出了许多新的生活乐趣。
我们到处旅行;
带着帐篷去露营;
每个周出去找好吃的食物;
一个机缘巧合还养了一只金毛犬;
为了给狗子找个小伙伴又养了一只猫。
有时候我们即使什么都不做,吃了饭就窝在沙发上互相拥抱着看电视,或者哪怕各自玩儿各自的手机,但知道对方就在自己身边,这种感觉都很好。
这样的生活过到现在我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这两天突然想每天挤出一点时间再次捧起书了。
有这个想法是因为从去年开始的一个写作计划,包括创办这个公众号的初衷也是想每天能够写点东西。
可是后来发现虽然我有想法,但真正要下笔写东西的时候却有点词穷了。这都是不读书的后果。
以前我为了督促自己读书,经常拿下面的话来提醒自己,甚至还写在了读书笔记的扉页。
可想而知,我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没读书了。但这并不是我谈恋爱和结婚的后果/错。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大家完全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样或者某几样去热爱。
过去的一年多我选择了乐活,但现在我想再多一样选择——读书,而其实我在多年前就已经做了这个选择。
从初中开始我就觉得学校发的书本已经不能满足我对知识的需求了,于是经常央求妈妈给我买课外书。
可能是家里经济比较拮据,妈妈经常以“学校发的书还不够你读的”为由拒绝我。
上学期间我唯一的一本课外读物就是初中的时候爸爸给我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能拿到这本书还是因为有一次生病去医院,回家的路上路过新华书店时央求爸爸给买的。
这本书我翻了很多遍,也深深地被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意志力所折服。
甚至至今还对书里面一段一直被大家广为传颂的话记忆深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 —— 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进入大学之后我读书的数量开始呈几何式增长。
那个时候也并没有多余的生活费买书。加之作为山东大学自考生的我也没有资格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学校不给发正式学生的借书证);
又因为经常借用全日制学生朋友的借书证比较麻烦,所以我选择办理了离山大不远的山东省图书馆的借书证。
在省图看书的那几年是我大学时除了在自习室发奋学习之外最充实的时光。
我穿梭在不同的图书室里,不管书的类型,几乎只要是文字我都会看。
图书、杂志、期刊、报纸、宣传册……触手可及能在省图里拿到的我都看。
在省图看不完的就借回去看,借读期间再看不完的就拿去影印店复印一本接着看。
多少个时日积累下来,我养成了非常好的阅读习惯。
所以毕业工作之后,除了租房和吃喝之外的钱,我几乎都是用来买书了。
许是买的够多,以至于当当网都自动给我升级成了钻石会员。
另外我还练就了一种本领,就是可以根据作者、以及出版社等信息判断一本书质量的高低,包括合不合自己的口味。
看书这件事真的会上瘾。图书占了我每个出租屋面积的最大比例,每次搬家也都是沉甸甸的几箱;但于我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份沉甸甸的幸福。
而且看书一定要看纸质书。我知道现在很多人喜欢看电子书,觉得方便嘛,到哪里都可以随身带着个手机或者kindle,也没有多少重量。
但我偏爱那种能在纸质书上写写划划的感觉。
当你看到作者的文字,不管是有共鸣也好,还是想表达异见,笔尖在书纸上划过的那一刻,你的想法也随即表达在行云流水间,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妙。
在不读书的这一年多里,我虽没有阅读电子书,但却浏览了很多自媒体公众号的文章,里面不乏一些阅读量上百万的。
这些文章可能确实有一些好观点,许是发人深省,亦或标新立异。但不能写写划划的文字,我真的记不住。
这是个宣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电子阅读的时代,也许我就是被时代抛弃的那个人吧。
可是我也很享受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因为我一直坚信纸质书不死,所以最终还是决定回归纸质书。
我不希望这篇文章成为我2019年立的flag,因为我也几乎从不立什么flag.
做事就要做那种心之所向的,日积月累自然能到达某一种程度。不喜欢的事情也就没有必要逼迫自己了。
以此自勉吧。
(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小舆干”。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