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传统美食,传承饮食文化 --语文社团实践活动

一、馒头

历史起源:

据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三国演义》中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来民间习此风俗。这大概是“馒头”的起源。

制作过程:

1.将发酵老面加面粉、水和成面团,放入盆中或醒发箱发酵;

2.取出发酵好的面团加碱和白糖揉透揉匀后搓成长条,揪剂子,摆在笼屉上,剂子口朝上,撒上青红丝,在旺火上蒸二十分钟,取出即可。北方的馒头一般是把长面条揪成剂子之后 ,再把剂子揉成底平顶圆的馒头状。然后放到蒸屉上蒸即可。



二、饺子

历史传承: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

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明朝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传说: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相关俗语: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头伏饺子二伏面

·冬至饺子夏至面

·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

·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

·出门饺子进门面

·饺子开口--露馅了

·瞎子吃饺子--心里有数

·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

·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来

·大年初一吃饺子--没外人。

·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



三、东坡肉

历史起源:

回赠肉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

8月21日,黄河在潭州曹村决口,洪水围困徐州。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锸,率领军民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的男女为感谢与他们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吃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赞,称它为“回赠肉”从此,它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为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饮食文化:

宋朝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苏东坡,他云游四海,走遍天下。一年夏天的一个中午,他来到永修境内一个叫艾城的地方。此时,正是三伏暑天,天气十分炎热。恰好路边有棵参天大樟树,树阴蔽日,真是个乘凉的好地方。苏东坡坐在树下石凳上,一边纳凉,一边读书。读着读着,突然传来一阵哭声。

他抬头一看,只见一农夫抱着个孩子急急忙忙朝这边走来,后边跟着个哭哭啼啼的妇人。东坡心想:八成是孩子得了什么急病,我对医学虽不在行,但医书药学倒也看过不少,常见病症也略知一二。于是就叫住农夫说:“让我给看看吧!”原来这对夫妇中年得子,看得比生命还要宝贵,所以给孩子起了名字叫“金崽俚”。金崽俚今天突然得病,神志昏迷,不省人事,两口子吓得要命,急忙抱孩子去找郎中。常言道“病急乱求医。农夫看看苏东坡的打扮,又如此热诚,立即把孩子递给他。东坡接过一看,孩子紧咬牙关,手足抽搐,正合医书上中暑之说。于是招呼农夫把孩子平放在地上,顺手摘了一把樟叶,搓了搓放在孩子的鼻子下。随后又按医书上的做法,这里弄弄,那里掐掐。一会儿,金崽俚“哇”地哭出声来。两口子真是喜出望外,抱起金崽,拉住苏东坡就往家里走。苏东坡见农夫谢恩心切,也只好跟着走。来到农夫家一看,家虽不富,却也十分整洁。农夫为了抱恩,留住苏东坡热情款待,一晃就是三天。

这天清晨,农夫兴冲冲从集上买了两斤猪肉,用一束稻草捆着提了回来。他一边走,一边想:肉买回来了,我还得去问问先生的口味。于是就去问苏东坡。 这时,太阳刚露出半边笑脸,朝霞满天,露珠挂在田间得稻叶上,如一棵棵明亮的珍珠。苏东坡被这美丽的大自然景色迷住了,他面临东窗,诗兴大作,正在赋诗填词,推敲词句呢!农夫在门口轻声问道:“先生,你看这肉怎样弄着吃?”东坡作诗入迷,口中朗朗念着:“禾——草——珍——珠——透心香……”农夫听了一楞,先生这是什么意思?仔细一琢磨:对了,他是叫我把肉和着稻草整煮,并要煮透心,那样吃才香,所以说:“和草整煮透心香”。这先生和我们作田人真不一样,说话开口是诗,连吃肉都特别。想到这里,农夫把肉拿到厨房,按苏东坡讲的和自己想的,叫老婆和着稻草把猪肉整块地放在锅里闷煮,煮得透烂。

到吃饭时,菜端上桌来,苏东坡见一块整肉,没斫没切,还用稻草捆着,想来想去,不知什么原因。想问,又不好意思开口,要吃吗,一整块肉,稻草还捆在上头,不知如何动手。农夫见苏东坡望着肉出神,也挺奇怪。就对苏东坡说:“早上我去问你,你不是说‘和草整煮透心香’吗?我是按照你的意思给弄的,先生怎么不吃呢?”

苏东坡恍然大悟。原来农夫把他的话给串起来了,断断续续的诗句,被他听成一句话。既然如此,也只好顺坡下驴。于是剪开绳子同农夫一家高高兴兴地吃起来。真没想到猪肉掺杂着稻草香味,十分清香可口。吃完饭,农夫夫妇出门去了。东坡想:主人如此盛情款待,打扰几天了,十分过意不去。几次要走,主人都不肯,今天还是走了吧。主意一定,从包袱里取出五两纹银,放在桌子上,留下一张字条,上写着:“主人盛情难却,东坡不辞而别。”农夫夫妇回来,看见条子大吃一惊,原来救自己孩子的恩人竟是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先生。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学着用稻草扎肉煮着吃,果然香酥可口。乡亲们便把这种肉称作“东坡肉”。因其味道鲜美,做法别致,所以一直流传。

制作方法:

1、将猪五花肋肉刮洗干净,切成10块正方形的肉块,放在沸水锅内煮5分钟取出洗净。

2、取大砂锅一只,用竹箅子垫底,先铺上葱,放入姜块,再将猪肉皮面朝下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酱油、绍酒,最后加入葱结,盖上锅盖,用桃花纸围封砂锅边缝,置旺火上,烧开后加盖密封,用微火焖酥后,将近砂锅端离火口,撇去油,将肉皮面朝上装入特制的小陶罐中,加盖置于蒸笼内,用旺火蒸30分钟至肉酥透即成。



四、红烧鱼

制作方法:

调料:葱半两,切段。老姜一小块,切片。蒜两瓣,切片。酱油两大匙。淀粉一大匙,用水兑成芡汁。料酒一大匙。香油一匙。盐、鸡精适量。

1、将整理好的鱼抽筋后在鱼身两面等距离各划五、六刀,抹上盐和料酒码味半小时以上。

2、锅中放油烧至七成热,下鱼炸呈微黄色捞出待用。

3、锅中留约一两余油,烧至四成热,改小火下姜片、蒜片、葱段炒出香味。

4、再倒入鸡肉片、笋片、蘑菇片改中火炒半分钟。

5、加约一斤汤或水,下鱼、酱油、盐烧约三分钟,翻面再烧三分钟。

6、将鱼捞起装盘待用。

7、将锅中的汤汁勾芡后,淋入鱼盘中即成。

相关传说:

传说鱼原是天上监管鱼族的神灵,因同情神鱼私自下凡,被玉皇大帝压在武昌黄鹤楼下的长江中,以巨石镇之,以化石为食。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有一天,黄鹤翩翩戏掠江面,听得江中有呼救之声,黄鹤随声潜至江底见到鱼。鱼悲惨地向它哭诉了自己触犯天条受罚的经过,并请求黄鹤转奏天帝把它解救出来为人造福。黄鹤听后十分同情,便飞向天宫奏准玉帝,免去鱼的苦役,在长江流域生存。到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谪居湖北黄州时曾吃过鱼,品尝了它的美味后不禁挥毫写下了《戏作鱼一绝):“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予水精灵。”诗中无限感慨地为鱼祈求,望天帝和河神能对这晶莹鲜嫩,无刺无鳞,胜似河豚而不害人的鱼种赐封为水域中的神明,呼吁祈求未成现实,但鱼的美味却长留人间。



五、肉夹馍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腊汁肉在战国时称为“寒肉”,当时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腊汁肉了,秦灭韩后,制作工艺传进长安。文昌门内的馆子命名为秦豫肉夹馍,隐喻着自己是正宗的腊汁肉名店。腊汁肉的做法是:选用上等硬肋肉,用盐、姜、葱、草果、蔻仁、丁香、枇杷、桂皮、冰粮、大香等20多种调料汤煮而成,煮汤者是历代流传下来的陈汤,较少加水,腊汁肉其所以有名,与已有近80年历史的腊汁汤密切相关。据说是从清代小贩毕仁义作坊买的,而毕仁义作坊的陈汤是从他曾祖父那里传接的,当然火工也需特别讲究,地道的腊汁肉色泽红润,酥软香醇,肥肉不腻口,瘦肉满含油,配上热馍夹上吃,美味无穷。

制作过程:

1. 五花肉切块入锅,倒入没过肉的清水,水开焯去浮沫后再煮3分钟左右,把肉捞出,水倒掉不要。

2. 锅内再次倒入清水、焯好的五花肉,大火烧开,放入调料:李锦记红烧汁3大勺、香叶3片、八角2粒、桂皮半根、花椒5/6粒、陈皮2片后,改小火慢炖。

3. 炒锅炖一小时后,改入砂锅,继续小火慢炖,共炖3个多小时,肉肉超级喷香、酥软(改不改砂锅无所谓)。

4. 酵母溶于温热(3-40℃)的清水并静置5分钟左右,然后倒入面粉中,先用筷子把面搅打成雪花状,然后用手和面,和成光滑的面团,盖上盖子或保鲜膜静置发酵。

5. 大约1.5-2个小时,面团发酵至2倍大,中间戳洞不会缩,就可以啦。

6. 将面团分成7-80g左右的小面团,六个。取一个,擀成长条,然后卷起。

7. 卷好后立起来,拍扁成饼。

8. 饼大小嘛,比手掌略大;厚度嘛,不到1cm。

9. 拍好的饼放入干干的无油无水的平底锅中,小火煎熟至两面金黄色,关火,焖5-10分钟。

10. 尖椒、香菜和顿好的五花肉混合,加点儿肉汁剁碎备用。

11. 烙好的饼,中间横着切开不要切断,把肉碎夹入饼中,然后开始大快朵颐吧!



六、水晶饼

历史起源:

相传北宋时期,有一年寇准从京都开封回到故乡下邽县 (今渭南市下邽镇)探亲。适逢其50大寿,乡党们为表特意送来寿桃、面花、寿匾,表示祝贺,寇准特设宴款待。

在酒过三巡,手下人捧进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点心。在点心上面,还放着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叟。后来,寇准的家厨也仿照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据其特点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晶饼”。

制作方法:

1.制皮:将动物油加5公斤水在和面机内搅拌,油、水溶合均匀后加富强粉搅拌,待面团光滑、离手为宜。

2.制馅:将全部白砂糖、猪板油、熟板油、熟面粉,经加工后的各种辅料,混合搅匀即成馅。

3.制酥:用富强粉总数的32%、动物油总数的50%混合搅拌均匀。

4.包酥:按50%的皮,42%的酥的比例,包合一起,压平,擀成圆形,由中心向外卷成条,切块待用。

5.成型:用制好的包酥小块拍成直径5厘米,厚2.8厘米的正圆形饼,上盖红色“水晶饼”印章,待烘烤。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传统美食,传承饮食文化 --语文社团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