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中高三学生课前问答集锦

1.问:要是考试心里慌怎么办?

答:心慌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一般来自于我们的焦虑情绪和恐惧情绪。

当我们对于考试这件事。一方面觉得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准备好,准备不充分,内心不是特别笃定的时候,就会焦虑,从而可能会出现心慌的感觉。另一方面对于考试这件事的看重。因为看重,而产生了对于结果的猜想,当想到不利结果的时候就会产生恐惧感,进而可能出现心慌的感觉。

那如何解决呢?

这都在于我们平时对待事情的修炼。对于没准备好的部分充分去准备。当你对一件事情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的时候,出现心慌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对于恐惧感的处理,可以按照我课件里的四步法――“宽两秒,心自在。”

考试前注意休息,合理饮食,调整心态。当真的在考场上出现心慌的时候,依然是不对抗。做个深呼吸,告诉自己,先认真答题,其他的过后处理。或者默默的对自己说:“心慌小精灵,我知道你来了。我先把考试考完,过后就去给你买你最喜欢吃的冰淇淋哈。”用适合自己能够快速镇定的方法投入到考试里去。

2.问:考试很疲倦怎么办?

答:很疲倦的状态是因为考前没休息好?还是因为紧张呢?总的原则都是考试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注意休息,合理饮食,调整心态。考试中出现任何状况,都不对抗。用自己能用的方法尽快让自己投入考试中,安于当下的不安,把注意力集中到面前的试卷里,不去想结果。只想着面前的那些题目在找你对话,希望你给它们一个答案。至于你的身体状况,你的各种情绪,你想象的各种结果,画面,也许时不时的都来一场狂欢。狂欢的他们其实都看着你,看着你如何好好的把答案交给你面前的那些题目小鬼。

3.问:怎么摆脱“白熊”?怎么避免“白熊效应?”

答:白熊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名称。说明大家都对心理学有接触,这是好事,心理学的确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问题。心理学也算是最接近幸福的学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行业,学点心理学都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多说一点。在我们国家,心理学是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过后才开始被足够的重视,发展到现在也才十几年时间。被重视是很好的开始,在发展初期也必然有很多的乱象。比如各种培训乱象和各种咨询杀手。

当我们听了一个心理学概念或者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是拿来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受制于新的知识产生新的困惑。就像有很多心理学爱好者一样,学了一些知识后,没有变得越来越宽容;心里灵活性反而越来越差;把所学的当做了对自己或是对他人挑刺的工具;或者比学之前更加的傲慢;以及开始不会说人话等等。那一定是学错了。

当有这些感受的时候,要回过头来看看发生了什么?知识本身肯定不会出错,如果是因为理解片面就去增加知识的系统性。如果是学习方式有问题就去修正方式。总之,知识是为自己所用的,而不是新的桎梏。“我们不信专家信真理。何为真理?对自己有效的就是真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的就是真理。”

同样的比如去做心理咨询,如果感觉到咨询师不说人话,都是你听不懂的专业术语,要引起警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定是说人话的。还有做完了咨询,感觉到咨询师很厉害,自己很蔫了。也是需要去思考的。咨询不一定会让来访者更轻松更快乐,但一定不是通过来访者这个媒介来显摆咨询师的厉害。

回到大家说的“白熊效应”这个问题上来。本身白熊效应是一个科学的研究,证实人的头脑里先入为主的画面对人的影响。所以大家用“如何避免?如何消除?”本身就是一种对抗心理。对抗解决不了问题。

当自己的思维一定要去想的时候,其实是有它存在的意义和缘由的。我们可以当做旁观者一样去看看为什么会这么想?发生了什么?这么想对自己的好处在哪里?这么想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愿意这个影响持续下去吗?作为当下的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当然,如果可以利用“白熊效应”。让自己做一些积极暗示,用积极的,正向的思维去取代消极的暗示,这是非常好的。如果做不到的时候,就要去解决如何做不到的问题。而不是用这个科学的概念成为了我们新的困惑。

4.问: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办?

“心有余”说明自己有一颗向上的心。“力不足”说明自己还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可以去细分一下这个心到底要哪些?哪些实现了?哪些还没有实现?哪些是努努力就触手可及的?哪些是踮起脚尖都够不着的?

目前能做的估计就是巩固已经实现的,追求努努力就能做到的部分。至于暂时怎么都达不到的部分就先放一边。

细分目标之后,再看这个“力不足”的地方。能够看到自己的力不足,一定是还有一些力量。要不然没吃过的菜说不出它的味道。所以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资源,找到能用得上力量的地方。力不足的这个力主要就是方法,实践和主动创造的能力。看到自己曾经用得好的能力,去继续强化。怎么办呢?就是把细分的目标和可行的力量结合起来,马上行动。靠想实现不了目标,只有做才可能产生结果。

5.问:才华跟不上野心怎么办?

答:首先分析一下自己的这个“野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想要有这个野心?假如你是无所不能的话,实现了这个野心,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那样的状态吗?那样的状态里,满足你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找到自己的这个“野心”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还是自己真正的需求?

如果可以满足你的这个核心需求的话,还可以有哪些方式可以帮你实现?目前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哪些努力?先从改变能改变的一步一步做起来。

6.问:怎么消除后悔的感受?

答:如果做个调查,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从来没有后悔过?有没有人从来没有经历过后悔的感受呢?

我想是没有的。“后悔”其实是个常态。后悔的时候,我们可以反刍,可以对以前发生过的事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好的成长自己。如果在同样的事情上,通过这种事后的反思,而让我们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就是“有效的后悔”。

如果单纯的期待自己每件事情都尽善尽美,不允许出错。可能要去看看的是自己的这个完美的期待,而不是消除后悔的感受。

7.问:担心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

答:可能对于大多数高考孩子来说,都会有这个担心。有这个担心是正常的。如果因为这个担心而担心,就是“头上安头”的事情。本身有一个担心在那里,我们可以带着这个担心去学习,去考试,去生活。对于未来的没有发生的事情都是一个结果,我们能做的是从能改变这个结果的因上去努力。心里的笃定来源于自己充分的准备和实力。如何可能有个更好的结果?从准备上下功夫。从此刻当下做起。

8.问:没有归属感,很迷茫,没有方向;经常失眠(即使有自我暗示);考试没有自信,心情时起时落。

答:这个同学的问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用了很多描绘性的词语。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

“看起来有这么多的负面情绪,你是如何挺过来的呢?”

“你一直在寻求解决的办法帮助自己,比如用积极的暗示应对自己的失眠;比如积极主动认真的提出这些问题。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你做出这些努力呢?”

我很好奇你期待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我也很好奇应对这些问题,你都调用了你的哪些资源和能力?

你说你的心情时好时坏。哪些情况下好,哪些情况下坏呢?可以讲讲那些心情的故事。故事里一定有你独特的方法,资源和力量。

我们有个总的原则就是不对抗原则。情绪也好,失眠也好,首先都是不对抗原则。情绪来了,看着它来。情绪要走,看着它走。来去自由。失眠睡不着,不要强迫自己睡着。顺其自然,在睡不着的时候,自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在大脑里放电影复习学过的知识。

9.问:一直担心会发挥失常应该怎样调节?

答:这个问题跟上面的第七个问题,担心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差不多。要调节的不是那个担心,而是因为担心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愿意让这个影响持续下去吗?在这个阶段,可以做些什么能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些。

10.问:心里有负担,怕失利会让父母失望该怎么办?

答:对于没有发生的担心这种“头上安头”的问题刚才回答过了。逻辑差不多。

对于怕父母失望,该怎么办?这个阶段如果父母是自己的压力源,有必要的话可以脱离那个环境。比如住校,比如减少跟父母相处的时间。比如跟父母沟通,不给自己压力,平常对待,平常相处。

当然,如果能区分哪些期待是属于父母的?哪些期待是属于自己的?对于自己而言,可以胜任的是哪些?不能胜任的是哪些?清楚的了解自己,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为了父母负责。对于父母,不需要顺从,也不需要对抗,不需要说服,也不需要父母成为自己的同盟军。彼此爱而彼此独立,彼此关心而不一定彼此认可,彼此分歧仍然可以彼此和谐。重要的是,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做什么?去审视自己要走的路,也审视父母的期待,也许一致,也许不同,总之最终都是要自己去走自己的路。

担心失利怕父母失望,这里面本身就藏着自己与父母之间深深的爱。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功是为了爱。就算有跌倒,那份深沉的爱依旧在,一直在。所以无论是风雨还是彩虹,父母的爱始终是自己前行路上坚定的陪伴。

11.问:所剩时间不多,所要复习的东西却还很多,有些焦躁和不安,茫然不知所措,该怎么办?

答:“慌而不乱”是一种能力。看到自己对自己的期待,这个期待具体是个什么样的目标?在剩下的时间里,评估一下自己能努力达到哪个目标?能落实的行动能做到哪些?

如果期待过大,不是切实可行的期待,所产生的焦躁不安会让自己有什么影响?可以做些什么减少负面的影响?不安是一种情绪,当不安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安于不安。”

12.问:如何处理与周边一些人的人际关系?比如一直不喜欢一个人该怎么办?也是互相不喜欢。

答: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欢别人的权利,也有不喜欢别人的权利。同时别人也有喜欢和不喜欢自己的权利。如果你一直不喜欢一个人,好像不需要怎么办。这是你的权利,你可以不喜欢。再说你说是互相不喜欢,这就更好办了。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对方不喜欢你,你可能还会有困扰。那彼此都不喜欢,有什么问题呢?

既然你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想你的问题是不是不允许自己不喜欢别人?不喜欢一个人会给你造成困扰吗?是不是与周围人的关系都需要和谐?这只有询问提问题的当事人才知道。

如果要用几个字来形容这些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心境分离,安于不安,面对当下”。

13.问:注意力老是不集中,总是去想别的事情怎么办?

答:当你感受到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温柔的把自己拉回来就好了。不评判自己。不要因为注意力没集中这件事在当时产生自责。只要有意识到注意力跑远了,就温柔的把自己拉回来。一次又一次的这样做就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市一中高三学生课前问答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