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今天阅读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方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老师讲: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养成“人”。什么是情?就是情感,或者是感情。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他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收到教育。情不舒畅,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造。

        所谓“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带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肤浅了。

      首先要钻研好教材。果然,说读书有三位,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说读书既是生活的需要,又富有各种情趣。此外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意性。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

      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烦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况的否定。他的指导意思是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理解课文当做主要任务而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必须读背,必须运用,即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掌握,绝不能依靠繁琐的内容分析和讲解。

      悟什么?首先悟其语,悟其义,语言文字的障碍要基本扫除,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1.备课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义皆出吾心”为止。备课不等于写教案,要把功夫花在钻研教材上,备课于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写教案,因课而异。对熟悉的,特别是教了多遍的课文,往往只写个提纲,记下新的体会,新的方法,新接触的课文便写得具体一些,写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心感受,新体会,新方法和自己满意的作业设计等,所以说多数词语具有模糊性,也不一定对学生讲解,但还是得一个一个查字典,一个一个记在书上,凡是拿不准的字全都查字典把握准读音。2.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3.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

         重积累。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发音和基本的语法结构,儿童习得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脑结构的可塑性特别强,因此儿童有极强的语言能力,我们过去对儿童语言的潜能明显估计不足,我们的语言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构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重理解轻积累的情况特别严重,其中该记住的没记住,该积累的为积累是最大的失误之一,在孩子们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无法挽回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

        怎样做到三个积累呢? 语言的积累。1.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2.重视课外阅读。3.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生活和感受的积累。近期的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军营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

       重迁移。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掌握了就是运用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美国的著名教育家特尔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牵引而叫,孔子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偶而以三偶反的理论,强调了也是一个用字,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

      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这样做一来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2呢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所有的语文教育家都强调课外阅读。吕书香先生说过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写的迁移。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志是会写孩子进的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怎样进行由读到写的迁移呢?从大的方面来说,小学生的作文练习室都是由读到写的迁移,所以重视作文训练,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先不要考虑什么是创造,但也不要克要求学生刻意去模仿,更不要去抄袭,一切都在不经意中一切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小的方面来说,根据学习课文进行片段模仿写一段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篇场景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小练笔也是写的迁移是看得见的,最直接的,由读到写的迁移。

       重习惯。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之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的最大成功习惯,包括1是学习习惯,2是运用语言习惯。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与关于运用语言的习惯,吕淑湘先生有过论述:他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

      语言的养成是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良好的学习语言的习惯也只能在实习之中形成的是养成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在大量的实践中比如读书,读报尝到了甜头,有了甜头,便会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便会自觉的去做,如此下去,一天不读书不看报,便会觉得一天的生活少了点什么,学生有了这种感觉就说明习惯形成的,当然需要老师的引导,启发鼓励,对个别学生来说好习惯的形成很不容易,开始往往有强制性,宁可叫他们再有些抵触情绪也要有强制,什么叫做强制强制就是你不这样做我不答应,所以开始的时候查的特别紧,三天两头查读书笔记,看他们读过的课外书是否留下了学习的印记。

思考:读了于老师的这段文字,我特别有感触的是最后一则习惯的培养,在任何行为习惯在养成前都会有很多抵触情绪,但是当坚持下来的时候,给到的收获却是意料之外的。今天的读书让我想到了我的近期没有中断的读书之路和写字打卡之路,期初在三五篇的时候,很是各种理由不想写,但是当我看到群里的每一位同仁都在坚持,我心里特别的羞愧,后来当我过了那个适应期后,每天都想去执行,特别是看到我现在写的字和第一天写的字进行对比时,那种看得见的进步,我心里很是窃喜。当我在写文字时,或者做随笔时,源源不断的文字从指尖打印到电脑上时,真的是喜悦的,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语文这个工具真的不只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工具,而是作为每一个国人都应该掌握的工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