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怎么变成大人”
陈念这话是我在影院里看《少年的你》时记下的。
今年10月25日上映的电影——《少年的你》已有太多文章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式剖析:两位主角的演技,导演的拍摄手法,题材等等。
今天我更想写些触手可及的观后感,写写那段高三的生活,聊聊年少的你我他。
如果我能拿到了至尊宝的月光宝盒,我希望回到的是我的高中生涯。
小校园 大世界
我的高中是一间高校的附属中学,“四舍五入”式地计算,我从高中开始就踏入了高校的校门,和大学生们共享着校园,饭堂,操场~
我的高中在市区里,而我家在县的某个小村落里。家里到学校至少要转4趟车,忽略等车时间,至少要用3个小时。还没读高中前,我还没到过市区,也没有亲戚朋友在市里。
初升高的志愿表上,全班就只有我一个人填了这个附属中学,毫无疑问,最后全校也只有我一个人去了附中。
高中校园很小,三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一栋教师宿舍,一个小图书馆,就数完了。
与县城高中不同的是,这里的学生来自市里各个县城、乡,大家说着各地的方言,也拗着生疏的普通话。
第一天正式报道,扛着两大编织袋行李的我一踏入校园就碰到的老师,是负责我们08级的级长(当然我当时并不知道)。
还记得他主动问我是不是高一新生,宿舍在哪里,然后就去教室里找了个男同学帮我扛行李。
从那天起,我对附中的老师,一直都抱有好感。
三年的高中生活,附中的老师们为我们打开了更大的世界。
单调却不无聊的高中日常
高一(6)班,一个80%男生+20%女生构成的班级,80%男生里有30%左右是才艺类学生(比如,体育生、艺术生、音乐生);
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底色,带着不同的目的,组成了一个班级。
同时毫无悬念地,高一的生活在不断适应中闹心地过去了。
只记得高一语文课上语文老师的一个总结: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是离不开“情”字,而爱情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后来大学时看到她写的一封信(微信图文形式),是给牺牲的海军丈夫的,那是才知道老师是个军嫂。
高二分文理班,我进入了当时算是快班的高二(11)班。
没曾想第一天搬桌椅我的指甲就让桌板给夹断了,班主任慌张地按住我那个飙血不止的手指去医务室,至今手指都还有一个伤印;
短短一个学期,我却麻烦了班主任带我去见了两次医生。
第二次是急性肠胃炎,也是第一次得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了两天两夜,一开始只以为是纯粹的闹肚子,到后来快虚脱了,舍友叫来了班主任。
老师二话不说就把我带去医院,三瓶点滴打完,回到宿舍,老师还亲自送来了熬好的粥。
附中的老师好在哪里?好在他们待学生,是真的「用心」!
他们知道学生们来自遥远的县、乡、村,在市里,在城里唯一的依靠就是学校,是老师。
高三(14)班,高三的日子,过得比预想中还要充实,并且开心。
充实,毫无疑问是每天在题海里奋战,在老师们耳提面命中坚持,还在各种排名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战斗力
而开心~高三的开心来自老师每天下午赶我们离开教室去运动一小时,开心来自每天下午小校园里老师们精彩的排球比赛,师弟师妹们的篮球,羽毛球比赛,或者校园太小,比赛的呼声,运动的热烈,总能让人感受到高三生活中的别样精彩。
高三的开心还来自晚自习后溜出校门口吃夜宵,满满一饭盒烫河粉+芽菜+青菜,浇上豆瓣酱,才1.5元!!!每一天都以这样的美好结束,高三就这样,愉快地胖了~~
每次回想起总觉得自己的高三过得很“异类”,没有影视屏幕里上演的“家长逼成绩排名”,也没有老师拿着试卷“敲打”,也没有同学们为了提高成绩废寝忘食,贫血晕倒的情况出现在我的记忆里,但或者这些都有提到,只不过我选择性记住了高中美好得让人嘴角上扬的部分!
普通人的生活,或者寻常到连你都不喜欢
前几年《致青春》上映,接着好几百打着青春旗子的电影连续上映,还记得有网友总结说“我的青春里没有早恋没有失恋自杀没有堕胎...我的青春被狗吃了吗!”
其实大多数人的青春,应该都是寻常朴素得很,学校+家里+宿舍三点一线的规律生活。
普通家庭出身(这里的普通家庭指父母能供起读书,让你吃饱穿暖),智商情商都一般,没啥才艺,并且长得(外形条件)一般的人,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故事。
一开始还为这类人忿忿不平,但工作后发现,如果你没有亮点,凭什么吸引到别人的注意?如果没有亮点且不懂得去包装自己,凭什么能让别人为你买单?
就好像老板叫你去为一个产品写推广文案,如果产品没有特色没有卖点,大多数的反应都是破口大骂“什么瞎xx产品!”,“那么辣鸡怎么推!”
生活总是让人捉摸不定!
高考后,我们以为自己就能变成大人。
大学后,我们以为自己就能看清世界。
工作后,我们以为自己就懂得赚大钱。
但其实,在人生长途里,我们都只是一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