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我生而自由

最初了解黑奴是在历史课本上,简短的描述带着一种旁观者的客观与冷漠;后来先后阅读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和«乱世佳人»,感觉像是南北双方的自说自话,也就没有太大的触动。直到遇到«为奴十二年»,没有精彩的文笔,没有充满吸引力的情节,却像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泪水的叙述,直击心灵

«为奴十二年»

从一个纽约州的自由公民沦为蓄奴州的卑贱"黑鬼",从所罗门•诺瑟普变成普拉特,就像从天堂堕入地狱,会让人奋起抗争,若抗争无效很可能自暴自弃,乃至陷入绝望。

所罗门,是的,我更愿意称他为所罗门,面对被人拐卖的命运,他解释,他反抗,在确定自己得到的只会有毒打后,将自己"生而自由"的信念深藏于心,而不再宣之于口。

现在我就在等待,生而自由的话题我不再多说——这只会将我暴露于被虐待的处境中,从而毁掉逃跑的机会。                              ----<04:古丁的奴隶监狱>

此后的十二年间,所罗门将自己伪装成了一个尽职尽责的奴隶。威廉•福特、约翰•M•提毕兹、埃得温•艾普斯,发明创造、砍柴摘棉、承受毒打,他在一任任主人间辗转,被当成商品一般无情对待。十二年的心酸苦泪,恕我拙笔难以描述。

«为奴十二年»电影剧照

由自由人沦为奴隶,在那个年代想必不是所罗门的"专利",但现在只有一本«为奴十二年»,而没有其他的文学记忆。所罗门与其他人的区别,在哪里?


01 音乐

所罗门擅长小提琴,这是书中多次强调的事实。纵然他被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音乐,不可否认的是,若没有音乐,他极有可能在身心上都沦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奴隶。

一方面,音乐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不会在生活的重压下崩溃;另一方面,音乐使他在贝夫河一带更受欢迎,他人的演奏邀请帮助他暂时逃脱奴隶主的残暴。

普拉特今天去特纳那里,他的小提琴很受欢迎,礼拜一有人请他去马歇尔家,然后是老诺伍德种植园的玛丽·麦考伊小姐,她给我写了封信,希望他礼拜二为她的奴隶们演奏。                                  ----<20:在贝夫河的最后时光>

02 信念

"我是一个纽约州的自由人",这是所罗门始终不渝的信念。这一信念贯穿了为奴的十二年间时光,使他不曾放弃逃跑,亦或被解救的希望。

他曾尝试与同船的黑奴共同逃跑,却因天花被迫中断计划;他曾试图将自己的信件交给奥姆斯比,却被对方告发到奴隶主那里;......即使如此,他也始终没有放弃重获自由的信念,而正是这一信念,支撑他等来了自己的救赎。

激动的情绪逐渐平复,我们沉静在这欢乐的时光中。一家人围坐在火堆周围,火苗散发出融融暖意,柴火啪啪作响,屋子里一片惬意。                                                                    ----<22:回家>

03 隐忍

面对奴隶主的压迫,所罗门曾与提毕兹"战争",后来却能平静面对艾普斯的责打。他将逃离的希望深埋于心底,表面上却将自己伪装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奴隶。

"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所罗门最终能获救,隐忍不可或缺。

«为奴十二年»电影剧照

遗憾的是,即使是号称自由的北方,种族歧视依然根深蒂固:"我作为证人出庭,但是受到了反对,法庭认为我的证词不能采纳,遭到拒绝的理由仅仅是因为我是一名黑人"。其平静背后的痛苦,令人心酸落泪。

«为奴十二年»改编同名电影于2013年11月面试,获2014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奴十二年»:我生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