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中庸之道,我与书法家文忠轩主郑玄鲲的艺术探讨——渤海居士冯志亮

郑玄鲲,名郑林,字玄鲲,号文忠轩主,汉族,现就职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民族英雄林则徐七世嫡外孙,林则徐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民革中山书画社会员,郑玄鲲先生书法专业研修于清华大学书法研究生班。郑玄鲲先生同时还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国内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为国际注册美术师。

中国文化讲中庸之道,中庸,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谵语虚言,而是实实在在的唯物辩证法。杂技的走钢丝,最能说明中庸之道,往左偏一点或者往右偏一点,都会掉下来。能够来去如履平地,此等工夫几乎不可能获得;对于高手,能在晃晃悠悠地保持身体平衡,已经殊为难得。所以,《中庸》有谓:“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也”(《论语》中亦有此语),“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遗憾的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真正的大道因为太宽阔、平展,根本不像路、看不出是什么路,而羊肠小道,则弯弯曲曲,容易辨认出它是路,人也乐于走。

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运腕。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拙从工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笔要写出刚劲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

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涨墨出来,是可以的。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写得光润,碑上字的毛,是剥蚀的缘故,不能学它的样子。

笔要振迅。规行矩步是写不好字的。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太快!要能留得住。快要杀得住。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笔笔要留。

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象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为名手。最怕俗。

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古人也有尖笔的,但力量到。枯、润、肥、瘦都要圆。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刚劲。平,不光是像尺一样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菱角。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要能从笔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样有力。要回锋,回锋气要圆。回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握笔不可太紧太死,力要到笔尖上。

本来书法艺术奥妙无穷,习字者只要在正确的方法引导下深入其中,加以练习,就会体会到书法的无穷乐趣。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练书法者如果能从练字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乐趣,就一定会调动起自己的无限潜能,想方设法把字写好,这一过程哪怕在外人看来再苦再累,对当事人来说却是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在正确的临帖方式学习下,习字者的大脑得到了刺激,因此,自然会享受到快乐,而在那种错误的习字帖的学习方法下,习字者的大脑是关闭的,剩下的只是手的机械运动,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本来充满无穷乐趣的每日临帖,成为机械化的苦力劳作,无一丝乐趣可言,又怎么会对练习书法充满兴趣?一个人对一件事不感兴趣,甚至视为畏途,又怎么会将其做好呢?

现在有一部分人临帖选的都是不值得去临的作品,比如一些近现代的不成熟的作品,临帖要找准目标这是第一位的,要抓住经典。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所以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榜样要越高、越完美越好,一入手就要临最好的帖,一开始取法就要取好,这是学书法避免走弯路的很重要的前提。

几千年的书法史,能够留下几件经典不容易,我们要用一种很虚心的态度对待它们,不要随便地看不起它们,也不要对它们指手划脚,看不懂就谦虚地慢慢看,慢慢会看懂的,不要看不懂、学不好就否定它。临帖只有认认真真才会学到好的东西,不虚心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虚心最重要,是态度问题。临帖要抱着真正地向古人学习的虔诚的态度,经典是经过几千年书法史检验,被历史所公认的。当然对于经典,不同的人有一个接受的时间早晚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兰亭序》我是较早就接受了它,但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我是到最近才感觉到它确实好。临帖的过程,有时就象科学探索,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不要半途而废,坚持学下去终究会有收获,不要学不到就说不好。

写寸楷即可悬肘。先大字,后渐小,每日坚持20分钟,逐渐延运笔直来横下,看字要着重笔画中间,逐步养成中锋习惯,终生受惠。无基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东坡论书,握笔要掌虚、指实。圆而无方,必滑。

方笔方而不方,难写。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书家要懂刀法。印人要懂书法。行隔理不隔。笔笔涩,笔笔留,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正善于留,所以耐看。

古人作书,笔为我所用,愈写愈活,笔笔自然有力,作画也一样。悬肘是基本功之一,犹如学拳的要“蹲裆”,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比如京剧净角,扯起嗓子拼命喊,声嘶力竭,无美可言,谁还爱听?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孩子怎么有出息,怎么叫他们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不去多考虑,不让小孩去学德、智、体、美,很多应该打基础的东西。他让小孩子干嘛呢?许多家长让孩子写字。

我不反对让小孩子去写字,小孩写字可以巩固对文字的认识,拿笔写一写印象会更牢固,让小孩学写字并没有错处。但是要孩子写出来与某某科的翰林、某个文人写的字一个样,我觉得这个距离就差得比较远了。

甚至于许多小孩得过一次奖,就给小孩加上一个包袱,说我的书法得了一个头等奖,得了一个二等奖。他那个奖在他那个年龄里头,是在那个年龄程度里头选拔出来的,他算第一二等奖。过了几年小孩大了,由小学到初中,由高中到大学,他那个标准就不够了。

大学生要是写出小学生的字来,甭说得头等奖了,我看应该罚他了。有的家长就是要把这个包袱给小孩加上。我在一个地方遇到一个人,这个人让小孩下学回来得写十篇大字,短一篇不给饭吃。

我拍着桌子跟他嚷起来,我说:“孩子是你的不是我的,你让他饿死我也不管。那你一天要孩子写十篇大字,你的目的是要干什么呢?”我现在跟朋友谈心,谈书法,但是我首先要破除这个做家长的错误认识。从前科举时代,从小孩就练,写得了之后,这科举那个卷摺,白摺子大卷子写的那个字呀,都跟印刷体一个样。某个字,哪一撇儿长一点都不行,哪一笔应该断开没断开也不行。这种苛求的弊病就是不言而喻了。

综上所述,大家应该明白了——在错误的学法下学书法无异于缘木求鱼。唯一能写好书法的诀窍就是临帖,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比照着写,将字帖置于习字者习字时桌子的左侧或正前方,聚精会神,细细观察,悉心揣摩,最后形之于笔墨,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加深印象,最后将字帖上的字变成习字者深深根植在脑海中和手上的书写习惯,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才能真正把字练好,把书法写好。

这就是几千年以来,学习书法的唯一诀窍,与画画的道理一样,只有一方面临摹古人画稿,另一方面对大自然写生,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良方。凡是鼓吹学书法不用临帖,或者把纸蒙上描摹就可以写好书法的,都属欺人之谈。

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春,冯志亮毅然摘下互联网行业带给他的诸多光环,正式皈依佛家净土宗,并成功完成行业转型,开启了人生另一个崭新的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播。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主持编纂《姓氏寻根手册》380部,《百家姓家谱》180部,并著有《渤海诗词集》《传记写作基础知识教材》《家谱编修讲座培训资料》《家史家谱编修实务教程》《家史写作实例分析》《家谱年谱编修实录》《姓氏文化讲座资料》《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法中的中庸之道,我与书法家文忠轩主郑玄鲲的艺术探讨——渤海居士冯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