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之一——关于悲欢离合

时至今日,异地恋已经谈了四年有余了。悲欢离合四个字,就是异地恋最好的写照。以相合而欢,以相离为背,异地恋就是不停地反反复复经历这种悲欢交换的折磨。每次去机场看到远方站着的熟悉身影逐渐接近,或是开着车导航显示离目的地只有5分钟时,心中总洋溢着莫大的喜悦,如同过节。可就在48小时之后,又要轻轻地说一声“我走咯”,然后关上门,头也不回地把行李扔进车厢里,副驾的余温都没来得及退散。或是同样来到机场,看着那个熟悉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航站楼的门后,怅然若失,直到机场管控的大妈吼你的车赶快滚。这两者,仅仅相距48小时。这种悲欢离合的转换太过频繁,太过激烈,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变得难以因合而欢。

当我见到那个身影的时候,我能听到计时器被按下的声音:48小时的倒计时正式开始,一分一秒地无情开始流逝。在这48小时里,每一个拥抱,每一次欢笑,我都能清晰地在对方的背后,看到那个计时器,一脸冰冷地凝望着我——这时,我又如何能高兴得起来呢?而我是无力的,不论我做什么,时间就像是沙子一样,就算握得再紧,都照样会从指缝中消散。鸡汤文会说要把握当下,珍惜美好的时光,可到底怎么做才算是珍惜当下,而珍惜当下,又能让48小时变得更长么?美好的时光不是过得还要更快么?之前旅游的时候定酒店就一直有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到底是定好的酒店还是差的酒店?我是一个对床和干净没有太多要求的人,那么$50一晚的汽车旅馆和$300一晚的豪华酒店之间区别到底在哪里?第二天收拾行囊离开时,你,不都还是那个一样的你么?回到悲欢离合,就算是难忘今宵了,48小时后,不还是孤苦伶仃么?我完全不能理解珍惜当下如何能成为解法。

心在相聚与离别来回锯了很久以后,有一天,事情突然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那天我依旧在车里,目送远去的身影。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来,前天,一个期待已久的电子游戏发布了。而我这两天因为珍惜宝贵的二人时光,游戏机都没有碰过。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比起在这里继续目送,我,更想回家。在这个应该离悲的时刻,我竟然有一点欢愉。回到家后,那本该清冷的夜晚,填满了电视里热闹非凡的刀光剑影。

我一个人,挺开心的。

我顿时觉得那颗被拉锯的心,不疼了。锯子两边的小人,都变成了欢,面面相觑,呆呆地放下了锯子。是啊,化解离悲的方法,可以是直接大大咧咧地拥抱离别后一个人的生活,去欣赏这种生活的快乐。两个人的时光如此美好,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回到一个人的生活,并不是无奈的,形单影只的。换一个视角后,它便成为了自由自在的、充满自我对话和思考的、另一种快乐的时光。两个人的时光和一个人的时光,它们只是不同的两种的状态。而悲和喜的感受,都是自己用直觉去赋予的。或许有些人反而赋予二人生活以折磨,一人生活以放纵。这些,都是自己赋予的。当我迎来离别,回到一个人的生活时,我自己去关注二人的温存不再触手可及,而感到伤悲。我自己去无视那些安静的稿件、模型刀、游戏机,脑中一直只想着几小时前的拥抱。这些伤悲都是我自己赋予的。而同样的,只要我将我的镜头小小挪个角度,我就能撕开伤悲,贴上快乐,如此简单。记得前几天梁文道老师在第三季最后一期《八分》里,分享了他和奶奶的故事。当奶奶去世时,他处理完事情,回到酒店,打开笔记本,只是静静地把出门前没有写完的稿子继续写完。他一定记得,他一定深爱,可他也拥抱了新的没有奶奶的世界。

那天以后,当我再次见到机场里等待的身影的那一刻,那个计时器消失了,真真切切地消失了。我不再惧怕周日晚上,因为我知道那时候,我感到的,不会是伤悲,而是切换生活状态的兴奋感——如同相聚的那一刻。

当我开始逐渐自如地在两个生活状态切换后,慢慢地我发觉,我开始对更多的事成为了一个无赖的人。二人和一人,是两种相对的状态,我都能找到快乐。而很多事情的结果,都是两种状态,成与不成。当我能厚着脸皮去享受离别后,慢慢就开始想,是不是能在不成功的世界中也同样找到快乐。关注点,慢慢从如何让事物导向成功的状态,到一双能从成与不成中,发现有趣事物的、好奇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那么到了那个失败的晚上,喝着酒,一定会开怀大笑,原来失败是这种滋味。一定会兴致盎然地从失败的结果中开始复盘分析,更甚至于,开始构思这些经历该怎么写脱口秀。

如何拥有这双眼睛呢?或者说,如何能有自信,即便到了困苦的境地,仍然能有这双好奇的眼睛,而不是现在站着说话不腰疼呢?或许我们必须克服恐惧,去相信自己足够有趣。

记得疫情前,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一个人去远方旅行。一开始决定这么做的时候,曾经充满了恐惧。非常恐惧一个很具体的场景,会不会有一天早上,一觉醒来,却发觉乐趣被抽空,一点想爬起来的动力都没有,浑浑噩噩地浪费了花了不小代价换来的在异地他乡宝贵的一天。可时至今日,走了不少地方,这场景,从来没有发生过。不论走到哪里,总能找到一些有趣的切角,有趣的话题来引导自己迈开脚步,总能在晚上回到住处后,迫不及待地想把万千思绪和感悟用文字记录,然后在各种杂事中写得不了了之。久而久之,便对自己获取了一点点的自信,相信自己不论扔在世界上的哪个地方,都大致能靠自己找到一些乐趣。

此外,就是一把名为文字的武器。好多年前开始有写日记的习惯,断断续续,反反复复。有时用电子的OneNote,有时又回归纸笔。在这个互联网支配的世界里,有时候甚至觉得,满手墨渍拿着LAMY钢笔在MUJI本子上缓慢地写字,是仅有的片刻内心的宁静。写日记时,时常会有另一种恐惧,就是觉得自己又碌碌无为了一天,浪费了一天宝贵的生命。尤其当你听着“把每天都当作你的最后一天活”的教诲时,这种羞愧感更是难以复加。而写日记的时候,感受“无事可写”的纠结,是直接面对这种挫败。可有趣的事,每次当我真的克服逃避,静下心来动笔的时候,即便是再重复再无聊的一天,都常常能发觉有趣的话题:或是内心的一点奇怪的波动,或是一段时间溜走的背后原因,或是不经意的一点小观察背后的原因分析。然后写满一整个A4纸,不得不因为时间的原因停止思考的脱缰。逐渐习惯了这件事后,又加强了一份自信,只要手中还有着一本本子,一支笔,那么写着写着,这双好奇的眼睛,总会慢慢睁开,找到乐子,甚至都不需要把自己扔到世界的另一个角落。

有一些自信后,一些长期以来恐惧万分的事情,似乎有了一些解。之前29岁末的时候,处于一种很深的焦虑中,因为觉得似乎前面的路都很难——越来越有挑战性的工作、老去需要照顾的父母、无比耗费精力的养育孩子、越来越差的自己的身体。意识到这些,如同意识到异地相聚48小时后注定会离别一样,让人夜不能眠。而有从苦痛中汲取乐趣的自信后,这些便变得不全然是可怕的了,甚至有了一丝丝期待。那段焦虑的时候,看了一本非常致郁的书《Being Mortal》,中文书名《最好的告别》,关于一个在美国的印度裔医生,通过父亲的死亡去剖析现代医学与养老送终的矛盾。看完之后,也是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看到了更长一些时间跨度的,48小时倒计时时钟。在倒计时的最后,是这样充满无奈与无力回天的一段路,那么现在又如何能安心放纵呢?可有了这份自信后,这个问题,也似乎不完全是苦涩得只想逃避的。我开始想象,到了那时,随着接踵而至的各种身体问题,我的脑袋,会迸出哪些稀奇古怪的点子去应对呢?到时候我会不会成为一个骚气横溢的老年种草博主,找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产品来解决腿脚不便,大小便失禁等一系列新的挑战呢?而随着身边那些一起哭一起笑的朋友一个个离开人世,感时伤怀的我,在雨夜喝着酒,翻看聊天记录和照片,会写下怎样的悼词,获得什么新的人生感悟呢?这些我现在预想的问题,虽然并不能真的化解到时候的痛苦,但对于现在的我,它们在路的尽头埋了一些宝藏,等待着我到时候去挖掘。而至于人生的那个终极问题,那个深夜深处最为恐惧的问题——我自己的死亡,而今看来,至少还是有一点趣味,等待到时去揭晓——走马灯是不是真的存在?那条光路是长什么样的?时间的感知会不会无限拉长?

或许我在世间最后的一个电波是:

妈的,天堂根本就是鬼扯。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终总结之一——关于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