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点亮前行之路~
~鸟语花香,唤醒沉睡的你~
作为教练,在客户面临选择的时候,常常应用邀请客户排序的方式,表面在为事情排序,实际在为信念、价值观排序 — 在短期/长期内,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次要的?评估重要性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调整事情的轻重缓急能够平衡各方面的需求?平衡的定义是什么
很多客户通常开始的“平衡”是要求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但现实告诉TA时间、精力、能力、资源有限,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很大,受到打击。客户的情绪出现波动或者陷在失败自责的泥潭中。
随着教练的进展,客户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平衡”,走出“万事皆完美”的理想主义,不再去去追求没有人能做到的虚晃目标;
认知转变
认知发生转变:不再高估自己的能力,走向现实,更没有必要把自己逼到这个份上,主要把对自己、家庭、团队重要的事情最好已经很好了。高标准从身上卸下来,变得轻松,走出情绪脑控制,回到正常的可以理智思考的大脑。
为何比较
我们常常看到其他人怎么做到了事业、家庭、自己方方面面都那么好?然后羡慕,要求自己也做到。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他人”只是他们展现在你面前的一部分,我们没有看到的这个人的整体资源、优势还有很多很多,就去简单地拿自己与之比较,得出“TA能做到我也应该能做到的结论”,然后就拿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了。
“事与愿违”常常就会出现,“你以为的未必就是你以为的”,我们长长关注的是自己诠释过的内容,并非全部的事实。认知盲区普遍存在。
追求完美,寻求认可
要求自己事事做好,是人追求理想境界的天性。担心别人的评价或者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体现出人们希望获得外部和内部认可的动机。
追求理想状态的正面影响是激发自己更加追求发展进步,成为更优秀的人;负面影响则是很容易超出实际进入理想的怪圈,遭受打击之后拒绝接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就是内在冲突纠结所在。
案例5 做正确的事情
案例5的标题:“企业公民、已经不存在了— 做正确的事情”引发我的好奇:什么是企业公民?什么是正确的事情?评估标准是什么?
案例的主人公客户是鲁斯,一位国内市场营销经理。老板要求他减少15%的费用转给其他国家的区域使用,并认为这样做才是“企业的好公民”。并且他的绩效教练玛蒂尔达也把“好的企业公民”列入了他最重要的发展计划。经过与芬克博士的探讨,他没有采纳芬克的建议“去争取更高或原来的预算”,而是选择“成为好的企业公民”。
结果,事情的发展出乎他的预料:削减了预算后他得到了老板的奖励“五星级企业公民”。接下来新的老板来了,他的观点正相反:鲁斯的数据非常离谱,得出鲁斯不会做预算的结论,并决定下一年消减鲁斯更多的预算。
鲁斯面临的困境是今年的预算只有去年的一半,绩效很糟糕,很难申请到原来数目的预算了,没有办法满足项目实施。他打算离职。
这个案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如果你处在鲁斯的位置,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鲁斯的老板,又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教练呢?
所谓“正确的事情”
关于“正确的事情”,处于不同的角度,定义区别可能很大。
1、处于鲁斯老板的角度:有些人看重下属的执行力,要求下属顾及全局,削减自己的预算支持其他区域,下属就要去做,否则就认为下属在挑战自己的权威,不够忠诚;有些人看重下属做预算的能力,预算与实际不能相距太远,否则你的规划预估能力就是欠缺的,这会导致公司资源配置出现大问题;......
2、处于下属的角度:不同老板有不同的风格,身在职场如何适应、影响上司,从而既能维护老板的颜面、又能争取到资源,还要呈现好的绩效,似乎没有那么容易,需要优秀的智商和情商。
当我们做出决定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除了期待成果,需要承担相关的风险——没有所谓绝对正确的选择。
3、如果站在教练的角度,思路供各位看官参考:
当客户面临多项纠结的选择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可以在同理共情之后,确认教练目标,憧憬目标实现之后的景象,从体验回到现实,用不同角度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客户理清思路:
1)你想要的是什么?
2)各种选择可能为你带来哪些收益和风险?
3)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4)你有多少意愿和能力承担?
5)你有哪些应对策略?有哪些资源来支持?
6)客户如何做目标的优先级排序?
客户最终做出的结论不是完美的、毫无风险的,而是权衡利弊之后慎重稳健的选择,能够支持他走出“求全求完美”的限制性,走向成熟,得到成长。
声誉对个人的价值
读书伙伴提出的问题:为何声誉对你如此重要?
这个问题很经典,每个人都可以换位思考,尝试回答声誉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以案例中的声誉为例:
# 声誉带给人的正面价值:
1)他人的正面评价,“你是个顾及大局的人,牺牲自己的预算成全其他区域。” 赢得好人缘,为今后铺垫。
2)上司的肯定:下属对自己的命令或建议忠于执行,没有那么自私地只顾自己的业绩。
# 过于看重声誉,走向负面:
1)声誉与业绩:声誉不等于业绩,老板们最看重的还是业绩,顾及声誉不等于牺牲业绩,要思考如何有所侧重,取得双赢甚至多赢,需要有所舍才有所得。
2)把握自己:声誉来自外界的评价,是自己不可控的,相较之下,真正可控的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3)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企业最看重的是员工的价值,而非声誉,这也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所以,如何修炼和提升实力体现价值,才是我们要走的道路,如何运用声誉为实力助力,才是我们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教练的建议
教练的权限与职责需要与客户协商而定,干预的领域和深度要谨慎,如果是纯教练的方式,不宜提出建议;如若是组合式教练,要根据客户的特点,用合适的方式提出建议。比如 把建议转化为中正的提问,而非直接提出建议。直接提建议的弊端:
1)客户感觉被教育,处于弱势位置,没有增强自信;
2)客户缺乏被激发、被挖掘潜力的机会,直接拿到答案,没有机会历炼,那是教练脑袋里思考的成果,不是自己的脑力成果;
3)轻易拿到一个答案,特别是来自于权威人物的,客户容易产生惰性,缺乏再去探索其他选择的热忱、激情和好奇心。惰性是人脑的天性,有了现成的答案,为了少消耗能量自然懒得再努力。
战胜本能的人才能成大事,承受得住压力、委屈、排挤、怀疑,能伸能曲,稳健成熟;凡事随心所欲,毫无原则底线,终被本能驱使的人,容易走向任性妄为的极端。
没有自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 馨玥教练的读书笔记(ICF PCC)
2020.12.07 发布于上海 四季花城